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為市民福祉,抑或賺政治本錢?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了,對長者生活津貼撥款申請的中止待續,將很大機會導致未能如政府要求,在10月底前通過撥款,讓長者生活津貼能追溯至10月1日開始。

今次政府提議的福利,其中一項有不少議員覺得不能接受的,是有資產、入息審查。我之前已經多次表示,對於沒有審查的福利,不能輕易通過,例如之前我題為《不經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很荒謬》的網誌,所以我贊成政府設定審查。

聽了近期對議案的言論,令我想起之前成立關愛基金和給長者進行逆按揭的提議,也是諸多批評。我對於那些議員的批評,亦有寫相關網誌討論,如:《何必為難需要「關愛基金」的市民?》和《逆按揭,不失為一個選擇》。因為提出那些德政的是政府,那些議員給我的感覺,好像是不想政府得分,又或者是想自己賺的政治得分,是要比政府的高分,所以不惜不必要地犧牲市民可以立刻得到的福利。我說「不必要」,是因為通過了政府提出的這些福利之後,其他更廣泛、更長遠的政策,一樣可以繼續討論和制定,並不是說像到茶餐廳吃早餐般,腸仔、雞蛋、火腿只能選擇一樣。正如有了關愛基金和逆按揭,未見政府用它們作為理由去否定、削減其他福利。

在一次辯論中,聽到李卓人說政府制定資產審查,原來是想慳錢,意思是政府「孤寒」。李卓人的心態,反映出很多其他福利主義的議員和市民,覺得政府的錢是政府的,不是市民的。但事實是,除非政府的官員虧空公款,否則就算政府是守財奴,錢還是在庫房,最終都經不同途徑、形式花在市民身上。政府「孤寒」,總比政府浪費好!但現在市民已經給「洗腦」,覺得政府的錢不是自己的,於是不介意把它亂花光。

政府能通過這長者生活津貼的成數,好像並不樂觀,這反映出香港的福利主義愈來愈受歡迎。難怪的,現世代已經不流行「養兒防老」,也不流行「積殼防飢」。大家都覺得政府有養活市民的責任,不單要養活,更是要讓市民有尊嚴的被養活,至於如何是有「尊嚴」,議員的意思是:給市民的錢金額要高,亦要為受助者巧立名目,不能說是「援助」,要人覺得受助者受之有理、是應得的、是政府欠他們的。

其他很多福利主義國家,都已經陷入困境,議員還是要跟那些國家的福利,當然,香港的稅基比那些國家狹窄,如沒有那些國家的高稅率、銷售稅等,議員明白市民不會喜歡,當然不會提及,如果真的跟隨那些國家的福利,香港的入不敷支情況,恐怕會比那些國家惡化得更快。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DBC 之死

數碼廣播(DBC)今日(十月十日)停播。

DBC 之所以要結束,數碼廣播創辦人兼台長「大班」鄭經翰說是因為被政治打壓,政府不想聽他們的反對聲音云云。

香港主要傳媒,大部份都對「監察」政府不遺餘力,鬧政府的節目,商台、港台、網台等每天都有,幾份主要報章亦是對政府、中央大力鞭撻,看不到單單要打壓 DBC 的理由。難道鄭經翰覺得其他媒體不如他的電台,他的罵政府節目才是最具威力?有些話只有他的電台節目才敢說,連人民力量的網台亦不敢說?

不知道鄭經翰搞 DBC 的目的是營商賺錢還是搞政治運動。如果是前者,在商言商,喜歡聽罵政府節目的,已經有很多選擇,商台、港台、網台等,如此劇烈競爭,為什麼鄭經翰還要加入戰團?說喜歡聽罵政府節目的,多數是泛民支持者,應該是不會錯吧,如果根據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這大概是50%多的市民。如果是要吸納聽眾去賺錢,與其是和其他電台搶奪這50%多的市民,為什麼不轉為吸引那40%多的建制派支持者,持平一點對待政府和建制派?勝算不是高些嗎?

當然,如果覺得搞電台的目的是要為(泛民的?)市民發聲,要不斷找政府的缺失,狠狠地去罵,才對得起自己的,那鄭經翰要麼是真的有搶其他電台聽眾的本事,要麼是要有燒銀紙做「正義」事的準備。若果自己沒有無限彈藥,又搶不了其他電台的聽眾,賺不了錢,如果可以維持下去?

若果不受鄭經翰以「被政治打壓」為理由去遮掩自己的不濟,很容易可以看得出 DBC 是徹頭徹尾的營商失敗例子:高薪挖角加重成本、產品沒有獨特性、業務的發展不是循序漸進、見到問題未有實事求是去解決。

DBC 之死,實在怨不了他人。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新政府的民望

梁振英新政府上場100天,民調指民望繼續低企。有論政者說原因包括梁的住所的僭建導致誠信問題,管治班子裡被揭露的各種問題,更有人說因為中央干預云云。范徐麗泰在電台訪問中說,只要梁能交出政職,民望自然會回升。

之前的三個特首候選人中,何俊仁是一定贏不了,唐英年與梁振英兩個人當中,當時梁振英的民望是遠勝唐英年,有不少人支持梁振英,傳媒都是較針對唐英年。唐英年一直被指是中央「欽點」的,結果梁振英竟然最後能勝出,於是,又有人指是中央的干預。但較高民望的梁振英勝出,民望立即「插水」,之前支持的市民、輿論好像瞬間蒸發,為什麼呢?

其實,只不過是反對派(包括反中央、反非普選產生的政府)壟斷了傳媒的後果!

當唐英年被指(亦真的可能)是「欽點」,大部份人都不相信梁振英勝得了的時候,對於逢中央、逢政府必反的自稱民主支持者,如泛民議員和各主要傳媒,便對打擊唐英年不遺餘力,但結果梁振英勝出,反對派當然要立刻改變打擊目標,全力打擊梁振英。

只要不是普選出來的,無論是任何「中央可以接受」的人出任特首,組成的政府,必定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小事可以化大,要批鬥一個人及其班子,何其容易!

很多人都說梁振英只憑689票,是沒有認受性。當然,如何詮釋這得票數目,是看詮釋者立場。反對派、反梁的建制派,當然覺得是「只有」689票,比絕大部份直選議員的得票數字低。但是,另外一個角度,那689票的投票者,是循不同的途徑得到投票權,例如在其行業有代表性,又或是經過直選取得議席等,所以特首的選舉,說是一個間接選舉制度,亦說得通,那689票投票者的背後市民授權人數,是遠超689人。當然,這種「挺梁」的理論,沒有主流傳媒有興趣去提出。

泛民及其支持者,又很喜歡標籤反對或不同意見人士。例如,縱使梁振英多次否認他是共產黨員,但泛民就是說他講大話。當然,梁振英是否講大話,我亦不知道,但是,他是否共產黨員,和他有沒有心把香港搞好、能不能把香港搞好,有必然關係麼?泛民支持者,又喜歡把網上發表不同意見的人,標籤成「五毛」,其實是不是「五毛」,和他發表的言論正確性,有關係嗎?難道(自稱)是泛民支持者說的,一定是對的?其他人說的,一定是錯的?為什麼那些喜歡標籤人的泛民和它的支持者,不願意以事論事?扣帽子進行批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很不公平、不民主、不人道的手段,現在卻成為(自稱)民主支持者的最愛手段!

人心是無厭的,在泛民、福利主義議員慫恿市民的無止境的要求之下,政府永遠也滿足不了市民。梁振英政府要贏得民望,根本不能夠單憑政績,必須要打破主流傳媒被泛民及其盲目支持者的壟斷,方有轉機。當然,要打破壟斷,現在的政治氣候,市民已經被泛民洗腦之下,幾乎是沒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