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申亞的邏輯

電台正在播放城市論壇關於申辦亞運會失敗的反思。

我覺得政府在今次申亞失敗,是很多方面的錯誤。最基本的,是不能令市民看到成本效益。60億辦亞運,根本帶不到「60億」的利益給香港市民,那如何可得到民意支持?亞運會根本不為香港(或世界其他地方)人的重視。廣州亞運,電視上的報導根本不多,之前的其他地方舉行的亞運會的報導更少。香港身為亞運會參與地方尚且如此,世界其他國家的報導肯定更絕無僅有。所以,說亞運會能提高地區形象,恐怕是自我欺騙。

說亞運可帶動市民對運動的愛好,也是「想當然」矣。香港舉辦了東亞運,市民對運動的愛好不見到任何提升,也不曾聽聞任何曾經主辦亞運、甚至奧運的地方,會因此而體育風氣大盛。所以,把「市民參與體育」與「申亞」拉在一起,看似順理成章、冠冕堂皇,實則並不合理。政府自己把這假「因果」作為申亞理由,是自己難為自己。

要市民支持申辦國際大賽,應申辦最高規格的,那些香港市民真的有興趣的,例如世界盃足球、奧運會。另外,不應說推動「市民參與體育」,應該從推動經濟利益方面去遊說市民,例如創造就業機會,門票、旅遊收益等。當然,以香港彈丸之地、有限的資源,申辦成功的機會根本渺茫。

今次正、反雙方圍繞「市民參與體育」去「討論」了半年,是浪費時間,根本不是針對市民所最關心的地方。總之,主辦亞運會否推動市民參與體育, 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