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這個初冬不太冷

根據天文台的量度及記錄,今早低溫10.3度,是自1984年的27年來,最冷的聖誕節。話雖如此,但今個早上,見到絢爛的陽光,不覺得很冷。

其實,雖然本港和世界上的天文學家,都預警今個冬天會特別冷,但入冬以來,氣溫最低也在10度附近,而且為期不長,再加上大部份日子有很不錯的陽光,感覺很良好。

自己怕熱又怕冷,家中有不同的發熱產品。本來從慳電著想,還打算再買一個暖腳的發熱板,不過可能產品不流行,周圍都買不到。不過,如果今個冬天在餘下的日子,依舊是陽光燦爛,那不但只那暖腳板不用買,可能其他電暖爐也不必使用。

如此可愛的冬天,要好好珍惜。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兩電加價,合不合理?

港燈宣布加價6.3%,中電加9.2%,受到輿論和特區政府猛烈抨擊。多個政府官員和特首,都說加幅「不能接受」。

兩電的加幅,數字上當然是令普羅大眾咋舌,但我不明白,兩電的加幅,是屬於和港府簽訂的合約的「管制計劃協議」利潤範圍內,如果連港府都說「不能接受」,那當年有份制訂和接受合約的官員,是否失職?立法會為什麼當年沒有反對該協議?官員和議員是否把關不力,失職,白拿人工和津貼?

中電的高加幅,據他們解說相當部份是為支付加強環保效益所需的成本,究竟是否事實?我覺得環保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中電說的是事實,那斥責它們加幅不能接受,恐怕是盲目反對。究竟中電所說是否屬實,有沒有官員、議員、環保團體給予一個公平的評估?

如果中電加價真的是因為環保,加幅又符合「管制計劃協議」,政府這邊廂批准他們的發展計劃,那邊廂對市民說中電加幅不能接受,我覺得很有搧風點火,給「蕉皮」中電踩,又在市民怒火上加油。

政府如果覺得兩電加幅不能接受,應盡快、盡可能重新制定「管制計劃協議」,也應該限制中電的資本投入。如今這種說「加幅不能接受」的只說不做,議員、論政人士做勉強可以,政府做是卸責。若果兩電加幅是合理的話,政府如此搧動市民與專利機構的仇恨,「社會穩定」是否不要了?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免費報紙不環保

以下轉載自相關香港電台報導

一項調查發現約兩成受訪市民,領取免費報紙後,未看過即棄掉。

調查訪問了千多人,亦發現近一半人純粹因為免費而取報紙,受訪市民通常都會取一至兩份免費報紙。

負責調查的民建聯認為,市民隨便棄掉報紙造成浪費,建議免費報章在主頁印有「鼓勵再傳閱」的字樣,又呼籲市民有需要才領取多份免費報紙。





免費報紙,的確是不很環保。很多人對於免費的東西,都不會珍惜。除了報導中所說的情形,另外一種我覺得很礙眼、很浪費的,是有夫婦、情侶,各取一份相同免費報紙,同時在地鐵內閱讀。若果是要付款的報紙,相信他們應不會那樣「豪爽」罷?那個家庭會購多過一份相同報紙?

坦白說,自己有時也會拿那些免費報紙,目的是為了裡面刊登的一些快餐店優惠券。不明白為什麼香港那些快餐店提供優惠,硬是要放在那些報紙等刊物上。反而,國內有些相同食肆,已在網上發放優惠,消費者有需要,上網下載打印便可。例子有:國內的肯德基家鄉雞國內的麥當勞。而且,更有以 iPhone 和 Android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形式提供優惠,連打印也不需要。

香港這方面,算是落後於國內吧!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中環被外星人襲擊,中銀大廈被削一截...

香港又一次遇襲,中環、灣仔等慘被外星武力蹂躪。
請參看影片(留意 1:00):



很有興趣看這電影,期待...
電影名稱:Battleship
預計公映日期:2012年5月

觀片後短評:
對於我這動作片、科幻片愛好者,對於片中的大場面相當滿意。當然,對於人類如何對抗能千里迢迢到地球,肯定科技比人類高得多的外星人,觀眾不能挑戰故事邏輯。
有兩點自己覺得影片頗可笑:

  • 異形戰機(或戰艦?)從海洋升出水面之後,海水很迫真地從機身流回大海。不知怎的,那些海水好像流了很久也流不完,迫真變成失真。
  • 兩個美、日艦長在斷開沉末中的戰艦,向上爬到船尾,突然給我《鐵達尼號》 you jump I jump 那幕的感覺,但是那兩個艦長都是男的...幸好他們沒有說:「you jump I jump」...

總括來說,不看劇情邏輯,特技場面不錯。不過,它取代不了《天煞地球反擊戰》在我心中的第一位置。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短評蔡子強文章《若有一天這個城市死亡,死因會是沉默和冷漠》

「The city is dying」這話好像愈來愈流行,見到題為《若有一天這個城市死亡,死因會是沉默和冷漠》的文章連結,也湊湊熱鬧 click 過去看,原來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一篇關於吳志森不獲港台續約的文章。

文章中,蔡子強對港台管理層很感不滿,對言論自由(主要是反政府、中央聲音)被消滅很感擔憂。

我之前的一篇網誌,已說過支持港台撤換吳志森的決定,不再重複,有興趣可 click 過去看一下。

蔡子強文章只為吳志森「申冤」,對周融同樣不獲續約隻字不提,文章是否持平?

文章一開首引述德國人言論指沉默最終可能害了自己,是否正表明蔡先生擔憂自己命運?這是否利益衝突?有此個人利益擔憂,文章的中肯性,值得懷疑。

罵政府、中央的傳媒,佔傳媒大多數。現在吳志森只少了一個發聲途徑,他的其他「地盤」依舊,更何況其他傳媒也一如既往,繼續自由罵政府官員和政策,蔡先生這就呼天搶地,無限擴展到「城市將有一天會死亡,死因會是大家的沉默和冷漠」之說,就算不能排除那可能性,是否言之尚早,危言聳聽?

難道是兔死狐悲?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現代,視覺享受很便宜

少時候的世界,物質沒有現代豐富,科技沒有現代般文明,那時,美好的影像,不易看得到,更不易保留和重溫。現世代的先進科技,令到很多美好的影像,可以很容易和隨時看得到。這種發展,我覺得亦某程度影響了我的生活習慣。

舉個例說:自己算是一個小影癡,以前有購買、收藏電影海報 Postcard 的喜好。空閒時會把那些 Postcard 拿出來翻閱、欣賞。但是,現在當然只需要往網上搜尋一下,便可以看到每部電影的海報,而且更有相關資料。電影海報 Postcard,沒有再買了。

以前到外地旅遊,會拍一些純風景的照片。但是,後來領會到很多時自己影的那些著名景點的相片,通常都比不上明信片,到現在,要看名勝照片,網站上(尤其是 Flicker 等相片分享網站)更有無數。所以,現在如果和親友外遊拍照,都會以有人的相片為主,除非是一些很特別的景象,很少拍純風景的照片了。

另外,到博物館參觀,對於我這一類沒有那方面的修養的人,興趣也愈來愈低。而且,如果 Google Art Project  有包括的博物館,在網上看,可能比現場看得更清楚。如果到那些博物館附近,可能也會到現場看一下,但對於我來說,是基於「到此一遊」的心態,多於實際需要。

Google 的實景地圖,亦可說是某程度上提供虛擬外遊的體驗,讓人足不出戶,看到一些外地景色。我便利用這實景地圖服務,「重遊」了以前到過的一些海外地方,把已經封了塵的記憶,重活過來。

現世代,如果要求不高,視覺享受實在愈來愈便宜。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種票

種票問題,社會上鬧得熱烘烘,而且看來影響愈來愈大,可能有區議會議席要重選。

雖然好像沒有實質證據,說是那一參選人或者政黨策劃種票,但一般人感覺是建制派是黑手,泛民是受害人。是耶非耶,我不知道。

要杜絕種票,我覺得是20/80的情況:用20分力可以杜絕80%種票,但要杜絕剩下20%種票方法,恐怕需要用80分力,即是多倍資源。

例如,有提議說要全部選民做一次住址審查,我不知道如何能做得到。是否要市民拿住址證明到某審查處證明?什麼才算是有效「住址證明」?怎樣能防止「住址證明」做假?是否每次選舉前要進行審查?

縱使假設有實際可行的「住址審查」,相信要花不少額外資源。而且,審查如果有騷擾性,如突擊上門檢查,或者過程不夠便利,可能會有選民選擇不去投票或者退出選民登記。

現在有些傳媒、政黨口口聲聲呼喊杜絕種票,不知他們有否考慮這些執行困難?

我覺得應該選擇中庸之策,比較有成本效益和對選民較少騷擾,例如:現在每次選舉,選民都會收到通知書,只要要求選民必須有那通知書方可投票,那便可以杜絕亂填地址的情況。另外,上門調查,可只針對同一地址有大量選民的情況,便可避免不必要地影響其他大部份正常家庭。這樣,再加上市民主動舉報和選舉事務處認真處理投訴,相信便可以最低成本有效對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