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題為《張婉婷籲青年創作︰或賺更多錢》的報導,對文中引述《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和監制張婉婷的一些說話,實不敢苟同。
其中張婉婷說︰「投身創作未必可享安逸生活,但放膽投入創作,可能會賺得更多金錢!」這當然是事實,因為有不少創作人,的確能得到厚利。但是,我覺得作為從事創作,最大的回報,是能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用做刻板工作去賺取生計。我相信就算未能「賺得更多金錢」,也不是問題。而且,在香港,從事創作而「賺得更多金錢」的,恐怕比例上比其他職業少。因為希望「賺得更多金錢」而投身創作,恐怕多數會失望告終。
文中又引述被問及社會上有不少聲音指「80後」示威激,張婉婷評論說︰「如果讀大學不嘗試不同的事,難道做書呆子,嫁了人才示威?」對此,我覺得把讀大學的目的搞亂了。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知識份子,應該比一般人了解事情。但是,不代表非要有理沒理去示威。當然,示威有些是對的,但不代表是必要的。不是不發起、不參與示威就是「書呆子」!而且,「嫁了人才示威」也沒有不妥啊!應做便去做,和婚姻狀況、年齡不應連上關係。
文中又報導羅啟銳「指出,最後在沒有爆發衝突下,政府主動保留永利街,他感到驚訝。」對他說話中預計政府不會主動保留永利街,會引發衝突的意味,我感到有點心寒、有點悲哀。我雖然不反對保留「永利街」,但是,我懷疑有多少遊客、甚至香港人會去「永利街」遊覽。就算沒有了「永利街」,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民生、歷史不會因而消失,從舊報章、舊刊物、舊照片、舊電影依舊可以令人得知當時情況。保留了「永利街」,只是立體地保留了當時的建築形式,其他當時的人、事,當然是不能和建築物同時保留。若果因為要保留這只有五、六十年的歷史軀殼而去「爆發衝突」,我覺得是不懂珍惜社會的和諧、生活的安逸,表現出現代新生代沒有精神寄託、溫飽太易、要參與一些表面的「大是大非」運動去確立、演示自己的「正義感」。希望因此而去引發衝突,令人心寒;年青人沒有更有意義的事去幹,實在可悲。
(以上純屬個人主觀意見,讀者請以個人思考去決定同意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