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電影片尾字幕

電影的一個傳統,是主片結束後,會出一串字幕,列出有份製作電影的人員及崗位。我印象中,好像老舊一點的電影,無論港產或外語片,都只有片頭字幕,結束時反而只有「The End」、「完」或者「再會」之類。翻查了一下維基百科「Closing Credits」的資料,說片尾字幕大約要到 70 年代才形成習慣。

以往,片尾字幕只有列出名字的作用,但近幾年,愈來愈多電影在片尾出字幕同時、中間、之後,會再有一段影片,補充主電影,或作為下一套續集的引言。香港觀眾的觀影習慣,是一出字幕,便會開始離開。那種在字幕同時播出的片段,如成龍那些電影,通常觀眾都不會錯失,但其他那些播了一段字幕才續播片段的,便可能會有不知情的觀眾錯失了。

有些人說,看片尾字幕,是對電影製作人的一種尊重,並說香港觀眾是比較沒有這種看字幕的應有禮貌,說外國觀眾大多會看完字幕,所以不會錯失那些附加的影片。我沒有在外國看過電影,外國觀眾會否看片尾未幕,我不知是耶非耶。

我自己一般來說不會在戲院看片尾字幕,除非明知有片段。主要原因,是因為香港觀眾沒有這個習慣,單獨坐在戲院看 5 分鐘左右長的片尾字幕,總覺得會引起其他人的奇異目光,亦恐怕阻礙了已經在打掃的戲院清潔員工。相反,當我在家中看電視播的電影,又或者是自己看影碟,有時反而會把字幕看完,通常是看看誰是導演、監製、主要演員名字,和看看有沒有中國人名字。我印象中,第一部自己發現有特別片尾情節的,是在明珠台 N 年前播出的 1985 年電影《魔笛追魂 Young Sherlock Holmes and the Pyramid of Fear》,在字幕完結後,有鏡頭交代劇中大反派原來未死。那電影自己很喜歡,可惜未有續集。

我覺得片尾字幕,是作為記錄製作人員名字及崗位的功能,
讓有興趣者可知道那些資料,但我覺得看不看片尾字幕,和尊不尊重製作人,不應劃上關係。有看字幕的人,不應批評其他人不尊重製作人,尤其是現在,所有電影都會出影碟,亦有很多有自己的電影網站,觀眾根本不用留在戲院看字幕,才知道製作人名稱。而且,電影的字幕不但長,除了幾個主要製作人和演員之外,其他人的名字字型也比較小,滾動也相當快,我想知那些有在戲院看字幕的人,看完之後,究竟記得多少個名字?而且,作為記錄功能,西片的字幕中包括的製作人,可說是鉅細無遺,很多時連負責會計、餐飲等人的名字,也包括在內,我不知道那些職位的人,會不會覺得自己必須被觀眾尊重。如果覺得觀眾應該「尊重」電影製作人,那跟隨這做法,巴士上的電視應播出巴士司機、保養維修員、管理人員等等的名稱;去酒樓進餐,餐牌上應該有廚師、侍應、收銀、打掃等的名字;每個網頁也應有齊設計、程序編寫員、上至經理、下至辦公室清潔人員的名稱。不單要有,而且顧客必須看,否則是「不尊重」有關人員...

所以,我覺得看了片尾字幕,不代表尊重製作人;未有看字幕,不代表不尊重製作人。而且,說是「尊重」,我覺得是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