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香港人如何面對挫敗

見到 Yahoo! 香港首頁有題為《父女同郵﹕挫敗愈早來愈好》的連結,點擊下去,原來是一篇吳志森(與其女兒?)的兩封書信。

吳志森給女兒的信中,舉了一個例子,說在公園見過一個小孩子跌倒,爺爺婆婆緊張把小孩抱起,並把責任怪到地面。他慨嘆「這孩子將來長大了,會是一個怎麼的人」。

他又分享了他父親那一代,為養活一家人而努力工作,但對子女卻沒有什麼要求,也不期望子女能進大學。他又引述年青這一代,被形容為「草莓族」:就是「外表光鮮亮麗,但承受不了壓力,一壓就扁,再壓就變成士多啤梨醬」。

吳志森結論認為「挫敗愈早來愈好,因為挫敗根本就是人生常態」。

吳志森這結論,我相信沒有什麼人會反對。但是,知易行難,真的面對挫敗時,有多少人能挺起胸膛面對?而且,面對挫敗,很多人都不願承擔責任,慣性地推諉他人,更可悲的,是很多香港人亦樂於為這些失敗者找尋藉口,就好像吳志森例子中的,把責任推給地面一樣。而且,我恐怕這些幫人找藉口的人,吳志森可能亦是其中一人。

舉些例子:

  • 考不入大學,是學位不足,是政府政策錯誤,與學生水平無關
  • 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是政府經濟搞不好,沒有足夠的好工,和該畢業生的個人競爭力無關
  • 人工不好,是因為沒有最低工資,和工人自己的叫價能力,轉工能力無關
  • 發生車禍,是政府的道路規劃不完善,和駕駛者、行人的道路使用態度無關
  • 年老生活艱難,是政府的安老、退休福利不妥,和個人沒有為退休作準備無關

總之,現在的香港,你何時聽見過有人面對錯敗時,會承認自己也有錯失,會在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以後犯同一錯誤?誰不是先抱怨其他人,尤其是最好欺侮的政府,怪罪於它,是最客易,更有很多議員、政客、論政人士幫手,令受挫敗者更覺理直氣壯,甚至令自己越想越對,更覺完全不是自己的責任,自己百分之一百是受害者。

當吳志森覺得怪責地面是可笑、害了小孩時,不知他會否同意,這是香港的社會風氣,跌倒不懂自己站起來的,不只是小孩;為失敗者找藉口的,不只是溺愛的爺爺婆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