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宮淪陷 Olympus Has Fallen》。這片可說是《空軍一號》的陸上版加上《虎膽龍威》式以寡敵眾的困獸鬥吧!橋段上沒有很多新意,不過作為動作片,算是沒有冷場,尤其是眾美國人為了保護、效忠、拯救總統,人人都置自己生死不顧,亳不退縮,慷慨就義,不禁令我看得心情相當激動。不過,不知有幾多香港人會明白其中偉大,抑或只會懷疑為何人人都是「愚忠」...
今天看的時候,老毛病又發作,見到中、英文字幕都要看它一下,竟然又看到一謬誤:片中摩根費曼 Morgan Freeman 的角色,是 Speaker of the House ,首次出現時,如我沒有看錯,片中把它翻譯作「白宮發言人」,其後其他角色稱呼他為 Speaker 時,中文繼續譯做「發言人」,這恐怕是張冠李戴也!相信對不熟悉美國政府機構的觀眾,會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發言人」竟然會是繼美國總統、副總統之後,成為代總統!
其實,「Speaker of the House」中文應譯作「眾議院議長」,現任為共和黨的約翰·貝納(John Boehner)。這職位的確是繼副總統之後的第二位總統繼任人。白宮發言人應該是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又譯作「白宮新聞祕書」,現任為 Jay Carney。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香港要真普選,可以很容易
泛民繼續籌備其「佔領中環」行動,他們(聲稱)是為了香港的特首、立法會選舉有真普選。
我其實對於「佔領中環」這行動的成效,有點疑惑:中環是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不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中心,你把香港搞到亂七八糟,影響得了中國大陸的正常運作麼?根據這種「自殘」去爭取普選的邏輯,下一步泛民不知是否「攞刀插大髀」?
我覺得香港人要有真普選,其實可以很容易,不用癱瘓中環這香港金融中心。以下是我一介草民意見,給大家思考一下。
首先,為什麼中央政府對給予香港普選很猶疑?他們怕什麼?我相信他們沒有「怕」什麼。香港彈丸之地,按真實比例去畫地圖香港在世界地圖上會看不到,人口又不到中國人口1%,亦沒有上繳稅款,就算香港真的成為「反中央」基地,實際破壞亦有限,北京政府也不用怕。所以,我認為問題不是「他們怕什麼」,而是「他們『不想』見到什麼」?
如果普選的目的,真的只是為了令香港更廉潔、更公平、更能縮窄貧富差距、人人有屋住,我看不到中央要反對把香港搞得更好的原因。中央政府不想見到的,是一個對中央不友善、不尊重甚至敵對的地方政府。絕大部份泛民政客都對中央毫不尊重,肆意惡意嘲諷、侮辱,如果由他們執政,難保他們會不以官方身份去做出令中國政府尷尬的事。
中國官員歷年多次強調中央和香港要「井水不犯河水」,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你香港搞香港的事,只要不影響中央管治中國大陸本土,他們是很願意的。只是香港泛民硬是要干涉到國內的事,甚至表明要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那中央如何容得下你?
北京政府尚可與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華民國台灣政府「不統、不獨、不武」,如果香港泛民願意,中央政府沒有不可和他們和平並存的理由。
所以,香港要有普選,我覺得只要泛民能承諾如果上場只會管香港自己的事,不以官方身份做出令中央政府尷尬的事,我相信中央政府應該能接受,而民間應該可以繼續依舊享有言論、集會等自由。
問題是:香港泛民如果真的執政,願意真的只管香港事嗎?願意「井水不犯河水」嗎?而香港市民要思考的,是泛民的這種政治取態,是你心中所想嗎?
我其實對於「佔領中環」這行動的成效,有點疑惑:中環是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不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中心,你把香港搞到亂七八糟,影響得了中國大陸的正常運作麼?根據這種「自殘」去爭取普選的邏輯,下一步泛民不知是否「攞刀插大髀」?
我覺得香港人要有真普選,其實可以很容易,不用癱瘓中環這香港金融中心。以下是我一介草民意見,給大家思考一下。
首先,為什麼中央政府對給予香港普選很猶疑?他們怕什麼?我相信他們沒有「怕」什麼。香港彈丸之地,按真實比例去畫地圖香港在世界地圖上會看不到,人口又不到中國人口1%,亦沒有上繳稅款,就算香港真的成為「反中央」基地,實際破壞亦有限,北京政府也不用怕。所以,我認為問題不是「他們怕什麼」,而是「他們『不想』見到什麼」?
如果普選的目的,真的只是為了令香港更廉潔、更公平、更能縮窄貧富差距、人人有屋住,我看不到中央要反對把香港搞得更好的原因。中央政府不想見到的,是一個對中央不友善、不尊重甚至敵對的地方政府。絕大部份泛民政客都對中央毫不尊重,肆意惡意嘲諷、侮辱,如果由他們執政,難保他們會不以官方身份去做出令中國政府尷尬的事。
中國官員歷年多次強調中央和香港要「井水不犯河水」,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你香港搞香港的事,只要不影響中央管治中國大陸本土,他們是很願意的。只是香港泛民硬是要干涉到國內的事,甚至表明要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那中央如何容得下你?
北京政府尚可與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華民國台灣政府「不統、不獨、不武」,如果香港泛民願意,中央政府沒有不可和他們和平並存的理由。
所以,香港要有普選,我覺得只要泛民能承諾如果上場只會管香港自己的事,不以官方身份做出令中央政府尷尬的事,我相信中央政府應該能接受,而民間應該可以繼續依舊享有言論、集會等自由。
問題是:香港泛民如果真的執政,願意真的只管香港事嗎?願意「井水不犯河水」嗎?而香港市民要思考的,是泛民的這種政治取態,是你心中所想嗎?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塞浦路斯存戶徵稅,笨主意
早兩天,塞浦路斯突然提出向銀行存戶徵稅,以符合歐盟和IMF的要求,獲得他們的財務援助。由於俄國有很多人、機構在塞浦路斯有巨額存款,俄國總統普京抨擊徵稅措施「不公平」和「開了危險先例」。(詳情見相關報導。)
這「存戶徵稅」真是開創先河。如果明知要徵收存款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會存錢到銀行。就算覺得把現金放到家中會不安全,給賊人入屋行竊會損失所有,我想很多人會轉為在銀行開設保險箱收藏現款,同樣是「存」錢在銀行,可以避開存款稅。
今次塞浦路斯當局,是突然提出這徵稅計劃,並關閉了銀行營運,讓存戶不能在徵稅前提走存款。不過,收存款稅此例一開,相信不少其他國家的存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銀行的存戶)會害怕這情況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了自保,會從銀行提走存款。世界上沒有一間銀行會有足夠現金去應付所有存戶的提取,於是銀行便會擠提倒閉。歐洲銀行倒閉,它們欠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等等便會成為壞賬,那些金融機構便又有巨額損失,於是金額機構間又回復金融海嘯初期的互不信任,再一次發生信貸緊縮。世界經濟,恐怕會又一次進入亂局、衰退...
直到這一刻,由於塞浦路斯的議會據估計將沒有足夠票數通過這徵稅動議,投票被一拖再拖。希望歐盟和它的金融機構,能面對簡單事實,懸崖勒馬,因為這徵稅的影響,將會是全球性,更恐怕是災難性的...
這「存戶徵稅」真是開創先河。如果明知要徵收存款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會存錢到銀行。就算覺得把現金放到家中會不安全,給賊人入屋行竊會損失所有,我想很多人會轉為在銀行開設保險箱收藏現款,同樣是「存」錢在銀行,可以避開存款稅。
今次塞浦路斯當局,是突然提出這徵稅計劃,並關閉了銀行營運,讓存戶不能在徵稅前提走存款。不過,收存款稅此例一開,相信不少其他國家的存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銀行的存戶)會害怕這情況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了自保,會從銀行提走存款。世界上沒有一間銀行會有足夠現金去應付所有存戶的提取,於是銀行便會擠提倒閉。歐洲銀行倒閉,它們欠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等等便會成為壞賬,那些金融機構便又有巨額損失,於是金額機構間又回復金融海嘯初期的互不信任,再一次發生信貸緊縮。世界經濟,恐怕會又一次進入亂局、衰退...
直到這一刻,由於塞浦路斯的議會據估計將沒有足夠票數通過這徵稅動議,投票被一拖再拖。希望歐盟和它的金融機構,能面對簡單事實,懸崖勒馬,因為這徵稅的影響,將會是全球性,更恐怕是災難性的...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Argo 救參任務》的真相
早兩天,終於看了各大電影頒獎禮的大贏家《Argo 救參任務》。
電影的確還算是相當緊湊。由於早知人質最後能成功逃亡,替劇中人的擔憂是打了一個折扣。另外,在機場那一幕,說革命軍識破人質的身份,於是追捕剛上了飛機的人質,只見革命軍、警察坐著警車、軍車追著跑道上正在起飛的飛機,在最後一刻飛機離地升空,革命軍只好眼睜睜看著飛機離開...咦,心中不禁湧出一個問號:「為什麼革命軍不要求控制塔通知飛機回航?按道理隨便給個原因,如說懷疑飛機上有炸彈,應該機師沒理由不跟隨?」當然,估計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部份虛構亦不足為奇。
自己看完電影之後,習慣上會看一下該電影的相關資料,今次也不例外。豈知一看之下,不禁對電影的好感打了一個大折扣。
電影的主線基本上是跟隨事實:六個美國人質在加拿大使館的庇護下藏匿了3個多月,之後用電影製作人身份,由 CIA 特工 Tony Mendez 帶離回美國。不過,其中一些緊張驚險的情節,包括六人在伊朗文化部人員要求到市集、機場被革命軍盤問、最後被識破追捕,都是虛構的。不過,我覺得這都沒有關係,電影作為戲劇、娛樂,發揮一下想像力「潤飾」一下,可以接受。但是,有一點,我卻覺得是過份了,是加拿大人在整件事的角色。
電影中,加拿大大使、政府,被描繪成只是提供庇護,劇中還提到說行動不能拖延了,因為加拿大政府不想再冒險提供庇護,這都與事實相差很遠。事實上,整件拯救人質事件,加拿大方面是主導,美國 CIA 是配合。整部電影在拍攝時,並沒有聯絡加拿大方面,當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片中的加拿大大使 Ken Taylor 本人,才被邀請看製成品。Ken Taylor 看到加拿大人的參與被矮化、獲得美國政府的感恩、榮譽被指是不值得的,當然對導演、製片 Ben Affleck 提出不滿。但電影是「米已成炊」,可以怎辦?結果,Ben Affleck 請 Ken Taylor 寫一段片尾附言,於是 Ken Taylor 提供了一段相當客氣的總結,但含蓄中卻看得到跟影片的矛盾: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I.A. complemented efforts of the Canadian embassy in freeing the six held in Tehran.」
意思是:「C.I.A. 的參與補助了加拿大使館為拯救六個在德黑蘭的人質逃離的努力。」看得到加拿大是主導,美國是補足。
電影這種捧美國、貶加拿大的做法,不只是歪曲、「美化」歷史,還貶低了加拿大大使、加拿大人作出的冒險,剝奪了他們應有的功勞、感謝、榮譽。
其實,美國人拍片美化自己國家,不算是很奇怪,只是當中國大陸有美化中國的電影時,香港不少文化人都很不屑,冷嘲熱諷,相反對美國人做出同樣的事,卻不很聽得到有人有興趣去討論一下...
由加拿大電視 CTV 拍的關於這片的真實性報導:
電影的確還算是相當緊湊。由於早知人質最後能成功逃亡,替劇中人的擔憂是打了一個折扣。另外,在機場那一幕,說革命軍識破人質的身份,於是追捕剛上了飛機的人質,只見革命軍、警察坐著警車、軍車追著跑道上正在起飛的飛機,在最後一刻飛機離地升空,革命軍只好眼睜睜看著飛機離開...咦,心中不禁湧出一個問號:「為什麼革命軍不要求控制塔通知飛機回航?按道理隨便給個原因,如說懷疑飛機上有炸彈,應該機師沒理由不跟隨?」當然,估計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部份虛構亦不足為奇。
自己看完電影之後,習慣上會看一下該電影的相關資料,今次也不例外。豈知一看之下,不禁對電影的好感打了一個大折扣。
電影的主線基本上是跟隨事實:六個美國人質在加拿大使館的庇護下藏匿了3個多月,之後用電影製作人身份,由 CIA 特工 Tony Mendez 帶離回美國。不過,其中一些緊張驚險的情節,包括六人在伊朗文化部人員要求到市集、機場被革命軍盤問、最後被識破追捕,都是虛構的。不過,我覺得這都沒有關係,電影作為戲劇、娛樂,發揮一下想像力「潤飾」一下,可以接受。但是,有一點,我卻覺得是過份了,是加拿大人在整件事的角色。
電影中,加拿大大使、政府,被描繪成只是提供庇護,劇中還提到說行動不能拖延了,因為加拿大政府不想再冒險提供庇護,這都與事實相差很遠。事實上,整件拯救人質事件,加拿大方面是主導,美國 CIA 是配合。整部電影在拍攝時,並沒有聯絡加拿大方面,當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片中的加拿大大使 Ken Taylor 本人,才被邀請看製成品。Ken Taylor 看到加拿大人的參與被矮化、獲得美國政府的感恩、榮譽被指是不值得的,當然對導演、製片 Ben Affleck 提出不滿。但電影是「米已成炊」,可以怎辦?結果,Ben Affleck 請 Ken Taylor 寫一段片尾附言,於是 Ken Taylor 提供了一段相當客氣的總結,但含蓄中卻看得到跟影片的矛盾: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I.A. complemented efforts of the Canadian embassy in freeing the six held in Tehran.」
意思是:「C.I.A. 的參與補助了加拿大使館為拯救六個在德黑蘭的人質逃離的努力。」看得到加拿大是主導,美國是補足。
電影這種捧美國、貶加拿大的做法,不只是歪曲、「美化」歷史,還貶低了加拿大大使、加拿大人作出的冒險,剝奪了他們應有的功勞、感謝、榮譽。
其實,美國人拍片美化自己國家,不算是很奇怪,只是當中國大陸有美化中國的電影時,香港不少文化人都很不屑,冷嘲熱諷,相反對美國人做出同樣的事,卻不很聽得到有人有興趣去討論一下...
由加拿大電視 CTV 拍的關於這片的真實性報導: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特首選舉設預選?
這兩天,關於2017年特首選舉辦法的討論突然升溫,有傳會設「預選」,泛民中人大表不滿,說預選目的是要把泛民候選人篩除,令特首選舉變成假普選,他們不能接受,並聲言:「相信如果咁搞,佔領中環會好難免」。
相反,建制派中人指選舉設預選很平常,很合理。
我不知道這熾熱起來的預選討論,是有人有內幕消息、是政府放風試水溫、是有人想挑起矛盾好去進行下一步政治行動,抑或是一場捕風捉影的鬧劇。我自己覺得,預選是特首選舉的一部份,如果它不跟隨「普及而平等」的辦法去進行,那豈不是更礙眼、違反基本法?如果要攪一個不公平的預選去篩走特首候選人,為什麼不直接把提名門檻提高,令泛民中人根本不能參選?當然,如果2017選舉方法泛民不滿意,他們肯定會發動市民去抗爭,中央、香港政府對抗爭的規模能否準確估計,是否願意去承受這些抗爭對社會的衝激、國際社會的批評,很考他們的智慧。
如果中央真的願意給泛民中人參選,那其實不但不應提高門檻令能獲提名的泛民中人減少,更應確保泛民中人有多於一人參選。泛民黨派中,激進(人民力量等)和傳統(民主黨等)派系跟本是不能合作,甚至是你死我亡,如果能令兩個、甚至更多的泛民中人參選,分薄每個參選人的得票,而建制派能協調出單一參選人,那就算根據現在泛民、建制五成多對四成多的支持率,建制仍很有可能勝出,情況如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陳水扁以不足40%得票率仍能贏得選舉一樣。
當然,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任何從政中人沒理由不知道。不過,人民力量等曾經試過呼籲市民要在超級區議員界別中投白票,可見他們為打擊其他「敵對」泛民,不惜犧牲整體泛民的議席數目,所以如果有足夠提名票,他們在2017年很可能會不和其他泛民黨派協調,會派人參選特首選舉,分薄泛民其他參選人的票源。
所以,中央要麼以高門檻讓泛民中人根本不能提名,否則應相反把門檻降低讓多些泛民中人能參選,更不應設預選去幫泛民篩走能分薄泛民票源的參選者!
相反,建制派中人指選舉設預選很平常,很合理。
我不知道這熾熱起來的預選討論,是有人有內幕消息、是政府放風試水溫、是有人想挑起矛盾好去進行下一步政治行動,抑或是一場捕風捉影的鬧劇。我自己覺得,預選是特首選舉的一部份,如果它不跟隨「普及而平等」的辦法去進行,那豈不是更礙眼、違反基本法?如果要攪一個不公平的預選去篩走特首候選人,為什麼不直接把提名門檻提高,令泛民中人根本不能參選?當然,如果2017選舉方法泛民不滿意,他們肯定會發動市民去抗爭,中央、香港政府對抗爭的規模能否準確估計,是否願意去承受這些抗爭對社會的衝激、國際社會的批評,很考他們的智慧。
如果中央真的願意給泛民中人參選,那其實不但不應提高門檻令能獲提名的泛民中人減少,更應確保泛民中人有多於一人參選。泛民黨派中,激進(人民力量等)和傳統(民主黨等)派系跟本是不能合作,甚至是你死我亡,如果能令兩個、甚至更多的泛民中人參選,分薄每個參選人的得票,而建制派能協調出單一參選人,那就算根據現在泛民、建制五成多對四成多的支持率,建制仍很有可能勝出,情況如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陳水扁以不足40%得票率仍能贏得選舉一樣。
當然,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任何從政中人沒理由不知道。不過,人民力量等曾經試過呼籲市民要在超級區議員界別中投白票,可見他們為打擊其他「敵對」泛民,不惜犧牲整體泛民的議席數目,所以如果有足夠提名票,他們在2017年很可能會不和其他泛民黨派協調,會派人參選特首選舉,分薄泛民其他參選人的票源。
所以,中央要麼以高門檻讓泛民中人根本不能提名,否則應相反把門檻降低讓多些泛民中人能參選,更不應設預選去幫泛民篩走能分薄泛民票源的參選者!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報導」與「評論」
今天,看到Yahoo!香港轉載了明報的一篇報導,引述了在《環球時報》發表的一篇由評論員單仁平題為《香港應把奶粉負擔當成貿易機遇》的文章,並指出該文章批評香港政府的立法很有問題,更有不少近乎侮辱的指責,例如:「是不是內地的支持,把香港人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等等。我亦留意到明報報導的這篇文章,亦引起了其他媒體裡的論政節目的熱烈討論。
香港普羅市民對於單仁平的文章的反應,可想而知。單仁平的文章中確實有不少歪理。不過,其實從他的立場,他刊登的文章的《環球時報》,根本是以大陸本土為主要市場,他寫的文章是要取悅內地人,或者起碼是從內地人角度去寫,是很容易理解,正如香港的蘋果日報、明報等主流報章,侮辱內地人的文章還少麼?正正在今天,便又看見很歧視內地人的陳雲又一篇題為《香港人,識縮腳》的文章。從香港人的立場,讀者可能覺得陳雲說的是事實,正如國內讀者亦可能覺得單仁平所言有理。
這些有立場的「文章」,沒有客觀、公平地提供全部事實給讀者,只是有作者主觀之言。不過,比這「評論員文章」為害更大,是那些形似記者「報導」事實,實則一樣有立場的偏頗文章!香港的各主要媒體的「報導」,幾乎都有這種情況!不只香港的傳媒,美國的傳媒有不少亦一樣「旗幟鮮明」,是某些政黨的支持者,我亦從網上看過不少美國人說現在只有「評論」而沒有了「報導」。
其實,有立場的「評論」文章,是有代讀者思考的效果,它羅列了各個論點,再去作出結論。讀者只讀到一面之詞,當然覺得有理,於是不用、亦無從分析,照單全收。潛移默化,讀者不用「思考」了,漸漸地只懂接受傳媒放進他腦裡的「主意」。
不過,求真、思考、分析是要花功夫、花精神的,不少香港人也樂於有人「代思考」,而且,誰不自私?誰願公道?正如單仁平等為「內地人」罵香港政府、香港人,陳雲等為香港人罵內地人,讀者都是覺得爽,當然,你香港人要去看大陸評論,或者是內地人如果看香港評論,恐怕是自招煩惱。
香港普羅市民對於單仁平的文章的反應,可想而知。單仁平的文章中確實有不少歪理。不過,其實從他的立場,他刊登的文章的《環球時報》,根本是以大陸本土為主要市場,他寫的文章是要取悅內地人,或者起碼是從內地人角度去寫,是很容易理解,正如香港的蘋果日報、明報等主流報章,侮辱內地人的文章還少麼?正正在今天,便又看見很歧視內地人的陳雲又一篇題為《香港人,識縮腳》的文章。從香港人的立場,讀者可能覺得陳雲說的是事實,正如國內讀者亦可能覺得單仁平所言有理。
這些有立場的「文章」,沒有客觀、公平地提供全部事實給讀者,只是有作者主觀之言。不過,比這「評論員文章」為害更大,是那些形似記者「報導」事實,實則一樣有立場的偏頗文章!香港的各主要媒體的「報導」,幾乎都有這種情況!不只香港的傳媒,美國的傳媒有不少亦一樣「旗幟鮮明」,是某些政黨的支持者,我亦從網上看過不少美國人說現在只有「評論」而沒有了「報導」。
其實,有立場的「評論」文章,是有代讀者思考的效果,它羅列了各個論點,再去作出結論。讀者只讀到一面之詞,當然覺得有理,於是不用、亦無從分析,照單全收。潛移默化,讀者不用「思考」了,漸漸地只懂接受傳媒放進他腦裡的「主意」。
不過,求真、思考、分析是要花功夫、花精神的,不少香港人也樂於有人「代思考」,而且,誰不自私?誰願公道?正如單仁平等為「內地人」罵香港政府、香港人,陳雲等為香港人罵內地人,讀者都是覺得爽,當然,你香港人要去看大陸評論,或者是內地人如果看香港評論,恐怕是自招煩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