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白宮淪陷》摩根費曼的角色

看了《白宮淪陷 Olympus Has Fallen》。這片可說是《空軍一號》的陸上版加上《虎膽龍威》式以寡敵眾的困獸鬥吧!橋段上沒有很多新意,不過作為動作片,算是沒有冷場,尤其是眾美國人為了保護、效忠、拯救總統,人人都置自己生死不顧,亳不退縮,慷慨就義,不禁令我看得心情相當激動。不過,不知有幾多香港人會明白其中偉大,抑或只會懷疑為何人人都是「愚忠」...

今天看的時候,老毛病又發作,見到中、英文字幕都要看它一下,竟然又看到一謬誤:片中摩根費曼 Morgan Freeman 的角色,是 Speaker of the House ,首次出現時,如我沒有看錯,片中把它翻譯作「白宮發言人」,其後其他角色稱呼他為 Speaker 時,中文繼續譯做「發言人」,這恐怕是張冠李戴也!相信對不熟悉美國政府機構的觀眾,會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發言人」竟然會是繼美國總統、副總統之後,成為代總統!

其實,「Speaker of the House」中文應譯作「眾議院議長」,現任為共和黨的約翰·貝納(John Boehner)。這職位的確是繼副總統之後的第二位總統繼任人。白宮發言人應該是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又譯作「白宮新聞祕書」,現任為 Jay Carney。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香港要真普選,可以很容易

泛民繼續籌備其「佔領中環」行動,他們(聲稱)是為了香港的特首、立法會選舉有真普選。

我其實對於「佔領中環」這行動的成效,有點疑惑:中環是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不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中心,你把香港搞到亂七八糟,影響得了中國大陸的正常運作麼?根據這種「自殘」去爭取普選的邏輯,下一步泛民不知是否「攞刀插大髀」?

我覺得香港人要有真普選,其實可以很容易,不用癱瘓中環這香港金融中心。以下是我一介草民意見,給大家思考一下。

首先,為什麼中央政府對給予香港普選很猶疑?他們怕什麼?我相信他們沒有「怕」什麼。香港彈丸之地,按真實比例去畫地圖香港在世界地圖上會看不到,人口又不到中國人口1%,亦沒有上繳稅款,就算香港真的成為「反中央」基地,實際破壞亦有限,北京政府也不用怕。所以,我認為問題不是「他們怕什麼」,而是「他們『不想』見到什麼」?

如果普選的目的,真的只是為了令香港更廉潔、更公平、更能縮窄貧富差距、人人有屋住,我看不到中央要反對把香港搞得更好的原因。中央政府不想見到的,是一個對中央不友善、不尊重甚至敵對的地方政府。絕大部份泛民政客都對中央毫不尊重,肆意惡意嘲諷、侮辱,如果由他們執政,難保他們會不以官方身份去做出令中國政府尷尬的事。

中國官員歷年多次強調中央和香港要「井水不犯河水」,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你香港搞香港的事,只要不影響中央管治中國大陸本土,他們是很願意的。只是香港泛民硬是要干涉到國內的事,甚至表明要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那中央如何容得下你?

北京政府尚可與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華民國台灣政府「不統、不獨、不武」,如果香港泛民願意,中央政府沒有不可和他們和平並存的理由。

所以,香港要有普選,我覺得只要泛民能承諾如果上場只會管香港自己的事,不以官方身份做出令中央政府尷尬的事,我相信中央政府應該能接受,而民間應該可以繼續依舊享有言論、集會等自由。

問題是:香港泛民如果真的執政,願意真的只管香港事嗎?願意「井水不犯河水」嗎?而香港市民要思考的,是泛民的這種政治取態,是你心中所想嗎?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塞浦路斯存戶徵稅,笨主意

早兩天,塞浦路斯突然提出向銀行存戶徵稅,以符合歐盟和IMF的要求,獲得他們的財務援助。由於俄國有很多人、機構在塞浦路斯有巨額存款,俄國總統普京抨擊徵稅措施「不公平」和「開了危險先例」。(詳情見相關報導。)

這「存戶徵稅」真是開創先河。如果明知要徵收存款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會存錢到銀行。就算覺得把現金放到家中會不安全,給賊人入屋行竊會損失所有,我想很多人會轉為在銀行開設保險箱收藏現款,同樣是「存」錢在銀行,可以避開存款稅。

今次塞浦路斯當局,是突然提出這徵稅計劃,並關閉了銀行營運,讓存戶不能在徵稅前提走存款。不過,收存款稅此例一開,相信不少其他國家的存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銀行的存戶)會害怕這情況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了自保,會從銀行提走存款。世界上沒有一間銀行會有足夠現金去應付所有存戶的提取,於是銀行便會擠提倒閉。歐洲銀行倒閉,它們欠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等等便會成為壞賬,那些金融機構便又有巨額損失,於是金額機構間又回復金融海嘯初期的互不信任,再一次發生信貸緊縮。世界經濟,恐怕會又一次進入亂局、衰退...

直到這一刻,由於塞浦路斯的議會據估計將沒有足夠票數通過這徵稅動議,投票被一拖再拖。希望歐盟和它的金融機構,能面對簡單事實,懸崖勒馬,因為這徵稅的影響,將會是全球性,更恐怕是災難性的...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Argo 救參任務》的真相

早兩天,終於看了各大電影頒獎禮的大贏家《Argo 救參任務》。

電影的確還算是相當緊湊。由於早知人質最後能成功逃亡,替劇中人的擔憂是打了一個折扣。另外,在機場那一幕,說革命軍識破人質的身份,於是追捕剛上了飛機的人質,只見革命軍、警察坐著警車、軍車追著跑道上正在起飛的飛機,在最後一刻飛機離地升空,革命軍只好眼睜睜看著飛機離開...咦,心中不禁湧出一個問號:「為什麼革命軍不要求控制塔通知飛機回航?按道理隨便給個原因,如說懷疑飛機上有炸彈,應該機師沒理由不跟隨?」當然,估計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部份虛構亦不足為奇。

自己看完電影之後,習慣上會看一下該電影的相關資料,今次也不例外。豈知一看之下,不禁對電影的好感打了一個大折扣。

電影的主線基本上是跟隨事實:六個美國人質在加拿大使館的庇護下藏匿了3個多月,之後用電影製作人身份,由 CIA 特工 Tony Mendez 帶離回美國。不過,其中一些緊張驚險的情節,包括六人在伊朗文化部人員要求到市集、機場被革命軍盤問、最後被識破追捕,都是虛構的。不過,我覺得這都沒有關係,電影作為戲劇、娛樂,發揮一下想像力「潤飾」一下,可以接受。但是,有一點,我卻覺得是過份了,是加拿大人在整件事的角色。

電影中,加拿大大使、政府,被描繪成只是提供庇護,劇中還提到說行動不能拖延了,因為加拿大政府不想再冒險提供庇護,這都與事實相差很遠。事實上,整件拯救人質事件,加拿大方面是主導,美國 CIA 是配合。整部電影在拍攝時,並沒有聯絡加拿大方面,當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片中的加拿大大使 Ken Taylor 本人,才被邀請看製成品。Ken Taylor 看到加拿大人的參與被矮化、獲得美國政府的感恩、榮譽被指是不值得的,當然對導演、製片 Ben Affleck  提出不滿。但電影是「米已成炊」,可以怎辦?結果,Ben Affleck 請 Ken Taylor 寫一段片尾附言,於是 Ken Taylor 提供了一段相當客氣的總結,但含蓄中卻看得到跟影片的矛盾: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I.A. complemented efforts of the Canadian embassy in freeing the six held in Tehran.」

意思是:「C.I.A. 的參與補助了加拿大使館為拯救六個在德黑蘭的人質逃離的努力。」看得到加拿大是主導,美國是補足。

電影這種捧美國、貶加拿大的做法,不只是歪曲、「美化」歷史,還貶低了加拿大大使、加拿大人作出的冒險,剝奪了他們應有的功勞、感謝、榮譽。

其實,美國人拍片美化自己國家,不算是很奇怪,只是當中國大陸有美化中國的電影時,香港不少文化人都很不屑,冷嘲熱諷,相反對美國人做出同樣的事,卻不很聽得到有人有興趣去討論一下...

由加拿大電視 CTV 拍的關於這片的真實性報導:



亦可看 CTV 該電視片的對應文章

另外一篇美國網上雜誌 Slate 討論這電影真實性的報導,提到:

「It was Taylor who cabled Washington to begin the escape plan in earnest, and once the plan was decided on, Canadians “scouted the airport, sent people in and out of Iran to establish random patterns and get copies of entry and exit visas, bought three sets of airline tickets,” and “even coached the six in sounding Canadian.”」

意思是:「逃亡計劃是由 Ken Taylor 真誠地向美國政府提出的。當計劃一決定進行,加拿大人立即偵察機場,派人多次進入及離開伊朗,製造加拿大人不規律出入境的習慣,獲取多個出入境簽證,購買三組機票,甚至訓練六人的加拿大口音。」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特首選舉設預選?

這兩天,關於2017年特首選舉辦法的討論突然升溫,有傳會設「預選」,泛民中人大表不滿,說預選目的是要把泛民候選人篩除,令特首選舉變成假普選,他們不能接受,並聲言:「相信如果咁搞,佔領中環會好難免」。

相反,建制派中人指選舉設預選很平常,很合理。

我不知道這熾熱起來的預選討論,是有人有內幕消息、是政府放風試水溫、是有人想挑起矛盾好去進行下一步政治行動,抑或是一場捕風捉影的鬧劇。我自己覺得,預選是特首選舉的一部份,如果它不跟隨「普及而平等」的辦法去進行,那豈不是更礙眼、違反基本法?如果要攪一個不公平的預選去篩走特首候選人,為什麼不直接把提名門檻提高,令泛民中人根本不能參選?當然,如果2017選舉方法泛民不滿意,他們肯定會發動市民去抗爭,中央、香港政府對抗爭的規模能否準確估計,是否願意去承受這些抗爭對社會的衝激、國際社會的批評,很考他們的智慧。

如果中央真的願意給泛民中人參選,那其實不但不應提高門檻令能獲提名的泛民中人減少,更應確保泛民中人有多於一人參選。泛民黨派中,激進(人民力量等)和傳統(民主黨等)派系跟本是不能合作,甚至是你死我亡,如果能令兩個、甚至更多的泛民中人參選,分薄每個參選人的得票,而建制派能協調出單一參選人,那就算根據現在泛民、建制五成多對四成多的支持率,建制仍很有可能勝出,情況如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陳水扁以不足40%得票率仍能贏得選舉一樣。

當然,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任何從政中人沒理由不知道。不過,人民力量等曾經試過呼籲市民要在超級區議員界別中投白票,可見他們為打擊其他「敵對」泛民,不惜犧牲整體泛民的議席數目,所以如果有足夠提名票,他們在2017年很可能會不和其他泛民黨派協調,會派人參選特首選舉,分薄泛民其他參選人的票源。

所以,中央要麼以高門檻讓泛民中人根本不能提名,否則應相反把門檻降低讓多些泛民中人能參選,更不應設預選去幫泛民篩走能分薄泛民票源的參選者!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報導」與「評論」

今天,看到Yahoo!香港轉載了明報的一篇報導,引述了在《環球時報》發表的一篇由評論員單仁平題為《香港應把奶粉負擔當成貿易機遇》的文章,並指出該文章批評香港政府的立法很有問題,更有不少近乎侮辱的指責,例如:「是不是內地的支持,把香港人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等等。我亦留意到明報報導的這篇文章,亦引起了其他媒體裡的論政節目的熱烈討論。

香港普羅市民對於單仁平的文章的反應,可想而知。單仁平的文章中確實有不少歪理。不過,其實從他的立場,他刊登的文章的《環球時報》,根本是以大陸本土為主要市場,他寫的文章是要取悅內地人,或者起碼是從內地人角度去寫,是很容易理解,正如香港的蘋果日報、明報等主流報章,侮辱內地人的文章還少麼?正正在今天,便又看見很歧視內地人的陳雲又一篇題為《香港人,識縮腳》的文章。從香港人的立場,讀者可能覺得陳雲說的是事實,正如國內讀者亦可能覺得單仁平所言有理。

這些有立場的「文章」,沒有客觀、公平地提供全部事實給讀者,只是有作者主觀之言。不過,比這「評論員文章」為害更大,是那些形似記者「報導」事實,實則一樣有立場的偏頗文章!香港的各主要媒體的「報導」,幾乎都有這種情況!不只香港的傳媒,美國的傳媒有不少亦一樣「旗幟鮮明」,是某些政黨的支持者,我亦從網上看過不少美國人說現在只有「評論」而沒有了「報導」。

其實,有立場的「評論」文章,是有代讀者思考的效果,它羅列了各個論點,再去作出結論。讀者只讀到一面之詞,當然覺得有理,於是不用、亦無從分析,照單全收。潛移默化,讀者不用「思考」了,漸漸地只懂接受傳媒放進他腦裡的「主意」。

不過,求真、思考、分析是要花功夫、花精神的,不少香港人也樂於有人「代思考」,而且,誰不自私?誰願公道?正如單仁平等為「內地人」罵香港政府、香港人,陳雲等為香港人罵內地人,讀者都是覺得爽,當然,你香港人要去看大陸評論,或者是內地人如果看香港評論,恐怕是自招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