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Argo 救參任務》的真相

早兩天,終於看了各大電影頒獎禮的大贏家《Argo 救參任務》。

電影的確還算是相當緊湊。由於早知人質最後能成功逃亡,替劇中人的擔憂是打了一個折扣。另外,在機場那一幕,說革命軍識破人質的身份,於是追捕剛上了飛機的人質,只見革命軍、警察坐著警車、軍車追著跑道上正在起飛的飛機,在最後一刻飛機離地升空,革命軍只好眼睜睜看著飛機離開...咦,心中不禁湧出一個問號:「為什麼革命軍不要求控制塔通知飛機回航?按道理隨便給個原因,如說懷疑飛機上有炸彈,應該機師沒理由不跟隨?」當然,估計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部份虛構亦不足為奇。

自己看完電影之後,習慣上會看一下該電影的相關資料,今次也不例外。豈知一看之下,不禁對電影的好感打了一個大折扣。

電影的主線基本上是跟隨事實:六個美國人質在加拿大使館的庇護下藏匿了3個多月,之後用電影製作人身份,由 CIA 特工 Tony Mendez 帶離回美國。不過,其中一些緊張驚險的情節,包括六人在伊朗文化部人員要求到市集、機場被革命軍盤問、最後被識破追捕,都是虛構的。不過,我覺得這都沒有關係,電影作為戲劇、娛樂,發揮一下想像力「潤飾」一下,可以接受。但是,有一點,我卻覺得是過份了,是加拿大人在整件事的角色。

電影中,加拿大大使、政府,被描繪成只是提供庇護,劇中還提到說行動不能拖延了,因為加拿大政府不想再冒險提供庇護,這都與事實相差很遠。事實上,整件拯救人質事件,加拿大方面是主導,美國 CIA 是配合。整部電影在拍攝時,並沒有聯絡加拿大方面,當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片中的加拿大大使 Ken Taylor 本人,才被邀請看製成品。Ken Taylor 看到加拿大人的參與被矮化、獲得美國政府的感恩、榮譽被指是不值得的,當然對導演、製片 Ben Affleck  提出不滿。但電影是「米已成炊」,可以怎辦?結果,Ben Affleck 請 Ken Taylor 寫一段片尾附言,於是 Ken Taylor 提供了一段相當客氣的總結,但含蓄中卻看得到跟影片的矛盾: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I.A. complemented efforts of the Canadian embassy in freeing the six held in Tehran.」

意思是:「C.I.A. 的參與補助了加拿大使館為拯救六個在德黑蘭的人質逃離的努力。」看得到加拿大是主導,美國是補足。

電影這種捧美國、貶加拿大的做法,不只是歪曲、「美化」歷史,還貶低了加拿大大使、加拿大人作出的冒險,剝奪了他們應有的功勞、感謝、榮譽。

其實,美國人拍片美化自己國家,不算是很奇怪,只是當中國大陸有美化中國的電影時,香港不少文化人都很不屑,冷嘲熱諷,相反對美國人做出同樣的事,卻不很聽得到有人有興趣去討論一下...

由加拿大電視 CTV 拍的關於這片的真實性報導:



亦可看 CTV 該電視片的對應文章

另外一篇美國網上雜誌 Slate 討論這電影真實性的報導,提到:

「It was Taylor who cabled Washington to begin the escape plan in earnest, and once the plan was decided on, Canadians “scouted the airport, sent people in and out of Iran to establish random patterns and get copies of entry and exit visas, bought three sets of airline tickets,” and “even coached the six in sounding Canadian.”」

意思是:「逃亡計劃是由 Ken Taylor 真誠地向美國政府提出的。當計劃一決定進行,加拿大人立即偵察機場,派人多次進入及離開伊朗,製造加拿大人不規律出入境的習慣,獲取多個出入境簽證,購買三組機票,甚至訓練六人的加拿大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