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最低工資,誰是輸家?

最低工資每小時28元實施差不多一年,有些原先低收入的真的增加了收入,而早前辯論訂立最低工資時,僱主代表說的擔心會有大量商戶倒閉的情況,也並沒有出現。李卓人等最低工資倡導者覺得很成功,有不少人更希望進一步提升最低工資到33、甚至35元。

最低工資好像只帶給社會好處,沒有甚麼壞處,那是應該不用考慮,不妨進一步提升吧?

最低工資明顯不是因為市場經濟、供求關係自然調節出來的,不是因為員工的真實價值提升而增加的,但是,工人收入真的增加了,那些錢是從何而來呢?究竟最低工資的訂立,有沒有人要付出代價、有沒有輸家呢?

在討論訂立最低工資時,資方說擔心僱主要付出更多薪酬,有些商戶會負擔不了而倒閉,但那恐怕只是簡化了商業運作的錯誤推論。僱主面對員工加薪的壓力,第一個會使用的解決方法,是轉嫁到服務、貨品使用者身上,只要那些顧客可以、願意承擔那增加的價錢,商戶可以繼續做其生意,利潤也未必會減少。訂立最低工資之後,很多管理公司加管理費、食店提高食品價格,是很明顯、直接的例子。而且,通脹的推高,其中因最低工資引致的成份,恐怕亦不少。

所以,因最低工資的訂立而多付出的薪金,大部份都是由消費者、市民額外付出而來。因最低工資而大幅加薪的人,相信還是有得益,但是那些沒有加薪、又或者加薪幅度彌補不了因最低工資造成的通脹的打工階層,收入的購買力其實是降低了。更受害的,恐怕是那些沒有收入,靠儲蓄過活的人(如退休人士)。

最低工資的訂立,縱使真的令一些低收入打工仔增加了收入,但亦令物價提高,尤其是那些基層普羅市民必需的商品、服務。如果因為通脹提高,最低工資又要相應提升,那恐怕會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工資變成一個愈吹愈脹的泡沫,而爆的一天,會是當大部份消費者吃不消那些轉嫁的增加價格,商戶生意額下跌至蝕本並最終倒閉,失業率增加,通脹不再,經濟萎縮。當然,到達這一天之前,很多人已經深受其害,生活質素嚴重下降了。

我認為適量的最低工資,作為對市場經濟未能有效運作的調節,是可以接受。但是,覺得最低工資百利而無一害,又或者只是僱主的問題,是錯誤的理解,最終要付出代價的,會是整個社會,普羅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