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香港的發展困難

報導,早幾天王光亞說「『成也英國,敗也英國』,香港部分公務員要更加有長遠的眼光和長遠的看法,才能在長遠的3至5年內幫助香港發展,又指香港很多事情,如經濟問題,都被政治化,令問題變得複雜,更加難以解決」。又說「公務員團體應以主人翁態度多考慮香港的未來發展,不應只接受指令和執行指令」。

香港的發展慢、甚至沒有什麼發展,可能是事實。但是,王光亞知不知道這可能正是香港人所想?

好像很多香港人都抗拒發展:機場第三條跑道不要興建、不要任何填海、港珠澳大橋不願興建、高鐵不願興建、舊區要保育不要重建、五、六十年歷史的「集體回憶」不可破壞重建、不要新商場或新商業區、要公共空間、要保留耕地。而且,有這種「念舊」、「懷舊」「美德」的香港人,不單是經常「想當年」的老人家,還有很多 80 後、90後的青年人。

所以,對於很多香港人,發展不是心中所想,現在香港的停滯不前,正是求仁得仁!

如果有香港人嫌沒有發展,希望他不是之前大聲疾呼「要環保」、「要保育」、「要集體回憶」那些人。否則,「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怎可能?

民主,有很多優點;獨裁強權,縱使有百害,不能否定也起碼有一利:執行一件事可以很有效率,在電影「2012」的劇情中,短時間內建成多艘救世方舟的,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美國,正是基於中國單一政黨的效率。相反,近期美國兩黨在調高國債上限的糾纏,正是民主社會欠缺效率的一個例子。

香港,不是民主、也不是極權,但是卻集了兩個制度的缺點:政府既沒有民主政府的認受性,也沒有獨裁政府的效率。

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