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這個初冬不太冷

根據天文台的量度及記錄,今早低溫10.3度,是自1984年的27年來,最冷的聖誕節。話雖如此,但今個早上,見到絢爛的陽光,不覺得很冷。

其實,雖然本港和世界上的天文學家,都預警今個冬天會特別冷,但入冬以來,氣溫最低也在10度附近,而且為期不長,再加上大部份日子有很不錯的陽光,感覺很良好。

自己怕熱又怕冷,家中有不同的發熱產品。本來從慳電著想,還打算再買一個暖腳的發熱板,不過可能產品不流行,周圍都買不到。不過,如果今個冬天在餘下的日子,依舊是陽光燦爛,那不但只那暖腳板不用買,可能其他電暖爐也不必使用。

如此可愛的冬天,要好好珍惜。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兩電加價,合不合理?

港燈宣布加價6.3%,中電加9.2%,受到輿論和特區政府猛烈抨擊。多個政府官員和特首,都說加幅「不能接受」。

兩電的加幅,數字上當然是令普羅大眾咋舌,但我不明白,兩電的加幅,是屬於和港府簽訂的合約的「管制計劃協議」利潤範圍內,如果連港府都說「不能接受」,那當年有份制訂和接受合約的官員,是否失職?立法會為什麼當年沒有反對該協議?官員和議員是否把關不力,失職,白拿人工和津貼?

中電的高加幅,據他們解說相當部份是為支付加強環保效益所需的成本,究竟是否事實?我覺得環保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中電說的是事實,那斥責它們加幅不能接受,恐怕是盲目反對。究竟中電所說是否屬實,有沒有官員、議員、環保團體給予一個公平的評估?

如果中電加價真的是因為環保,加幅又符合「管制計劃協議」,政府這邊廂批准他們的發展計劃,那邊廂對市民說中電加幅不能接受,我覺得很有搧風點火,給「蕉皮」中電踩,又在市民怒火上加油。

政府如果覺得兩電加幅不能接受,應盡快、盡可能重新制定「管制計劃協議」,也應該限制中電的資本投入。如今這種說「加幅不能接受」的只說不做,議員、論政人士做勉強可以,政府做是卸責。若果兩電加幅是合理的話,政府如此搧動市民與專利機構的仇恨,「社會穩定」是否不要了?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免費報紙不環保

以下轉載自相關香港電台報導

一項調查發現約兩成受訪市民,領取免費報紙後,未看過即棄掉。

調查訪問了千多人,亦發現近一半人純粹因為免費而取報紙,受訪市民通常都會取一至兩份免費報紙。

負責調查的民建聯認為,市民隨便棄掉報紙造成浪費,建議免費報章在主頁印有「鼓勵再傳閱」的字樣,又呼籲市民有需要才領取多份免費報紙。





免費報紙,的確是不很環保。很多人對於免費的東西,都不會珍惜。除了報導中所說的情形,另外一種我覺得很礙眼、很浪費的,是有夫婦、情侶,各取一份相同免費報紙,同時在地鐵內閱讀。若果是要付款的報紙,相信他們應不會那樣「豪爽」罷?那個家庭會購多過一份相同報紙?

坦白說,自己有時也會拿那些免費報紙,目的是為了裡面刊登的一些快餐店優惠券。不明白為什麼香港那些快餐店提供優惠,硬是要放在那些報紙等刊物上。反而,國內有些相同食肆,已在網上發放優惠,消費者有需要,上網下載打印便可。例子有:國內的肯德基家鄉雞國內的麥當勞。而且,更有以 iPhone 和 Android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形式提供優惠,連打印也不需要。

香港這方面,算是落後於國內吧!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中環被外星人襲擊,中銀大廈被削一截...

香港又一次遇襲,中環、灣仔等慘被外星武力蹂躪。
請參看影片(留意 1:00):



很有興趣看這電影,期待...
電影名稱:Battleship
預計公映日期:2012年5月

觀片後短評:
對於我這動作片、科幻片愛好者,對於片中的大場面相當滿意。當然,對於人類如何對抗能千里迢迢到地球,肯定科技比人類高得多的外星人,觀眾不能挑戰故事邏輯。
有兩點自己覺得影片頗可笑:

  • 異形戰機(或戰艦?)從海洋升出水面之後,海水很迫真地從機身流回大海。不知怎的,那些海水好像流了很久也流不完,迫真變成失真。
  • 兩個美、日艦長在斷開沉末中的戰艦,向上爬到船尾,突然給我《鐵達尼號》 you jump I jump 那幕的感覺,但是那兩個艦長都是男的...幸好他們沒有說:「you jump I jump」...

總括來說,不看劇情邏輯,特技場面不錯。不過,它取代不了《天煞地球反擊戰》在我心中的第一位置。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短評蔡子強文章《若有一天這個城市死亡,死因會是沉默和冷漠》

「The city is dying」這話好像愈來愈流行,見到題為《若有一天這個城市死亡,死因會是沉默和冷漠》的文章連結,也湊湊熱鬧 click 過去看,原來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一篇關於吳志森不獲港台續約的文章。

文章中,蔡子強對港台管理層很感不滿,對言論自由(主要是反政府、中央聲音)被消滅很感擔憂。

我之前的一篇網誌,已說過支持港台撤換吳志森的決定,不再重複,有興趣可 click 過去看一下。

蔡子強文章只為吳志森「申冤」,對周融同樣不獲續約隻字不提,文章是否持平?

文章一開首引述德國人言論指沉默最終可能害了自己,是否正表明蔡先生擔憂自己命運?這是否利益衝突?有此個人利益擔憂,文章的中肯性,值得懷疑。

罵政府、中央的傳媒,佔傳媒大多數。現在吳志森只少了一個發聲途徑,他的其他「地盤」依舊,更何況其他傳媒也一如既往,繼續自由罵政府官員和政策,蔡先生這就呼天搶地,無限擴展到「城市將有一天會死亡,死因會是大家的沉默和冷漠」之說,就算不能排除那可能性,是否言之尚早,危言聳聽?

難道是兔死狐悲?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現代,視覺享受很便宜

少時候的世界,物質沒有現代豐富,科技沒有現代般文明,那時,美好的影像,不易看得到,更不易保留和重溫。現世代的先進科技,令到很多美好的影像,可以很容易和隨時看得到。這種發展,我覺得亦某程度影響了我的生活習慣。

舉個例說:自己算是一個小影癡,以前有購買、收藏電影海報 Postcard 的喜好。空閒時會把那些 Postcard 拿出來翻閱、欣賞。但是,現在當然只需要往網上搜尋一下,便可以看到每部電影的海報,而且更有相關資料。電影海報 Postcard,沒有再買了。

以前到外地旅遊,會拍一些純風景的照片。但是,後來領會到很多時自己影的那些著名景點的相片,通常都比不上明信片,到現在,要看名勝照片,網站上(尤其是 Flicker 等相片分享網站)更有無數。所以,現在如果和親友外遊拍照,都會以有人的相片為主,除非是一些很特別的景象,很少拍純風景的照片了。

另外,到博物館參觀,對於我這一類沒有那方面的修養的人,興趣也愈來愈低。而且,如果 Google Art Project  有包括的博物館,在網上看,可能比現場看得更清楚。如果到那些博物館附近,可能也會到現場看一下,但對於我來說,是基於「到此一遊」的心態,多於實際需要。

Google 的實景地圖,亦可說是某程度上提供虛擬外遊的體驗,讓人足不出戶,看到一些外地景色。我便利用這實景地圖服務,「重遊」了以前到過的一些海外地方,把已經封了塵的記憶,重活過來。

現世代,如果要求不高,視覺享受實在愈來愈便宜。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種票

種票問題,社會上鬧得熱烘烘,而且看來影響愈來愈大,可能有區議會議席要重選。

雖然好像沒有實質證據,說是那一參選人或者政黨策劃種票,但一般人感覺是建制派是黑手,泛民是受害人。是耶非耶,我不知道。

要杜絕種票,我覺得是20/80的情況:用20分力可以杜絕80%種票,但要杜絕剩下20%種票方法,恐怕需要用80分力,即是多倍資源。

例如,有提議說要全部選民做一次住址審查,我不知道如何能做得到。是否要市民拿住址證明到某審查處證明?什麼才算是有效「住址證明」?怎樣能防止「住址證明」做假?是否每次選舉前要進行審查?

縱使假設有實際可行的「住址審查」,相信要花不少額外資源。而且,審查如果有騷擾性,如突擊上門檢查,或者過程不夠便利,可能會有選民選擇不去投票或者退出選民登記。

現在有些傳媒、政黨口口聲聲呼喊杜絕種票,不知他們有否考慮這些執行困難?

我覺得應該選擇中庸之策,比較有成本效益和對選民較少騷擾,例如:現在每次選舉,選民都會收到通知書,只要要求選民必須有那通知書方可投票,那便可以杜絕亂填地址的情況。另外,上門調查,可只針對同一地址有大量選民的情況,便可避免不必要地影響其他大部份正常家庭。這樣,再加上市民主動舉報和選舉事務處認真處理投訴,相信便可以最低成本有效對付問題。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發花癲

現在,香港當然是處於冬天。但是,很奇怪,在街上,隨處可見繁花盛開,很多洋紫荊的花甚至已經開始凋謝、丟到地上,給途人踐踏後,地上染得一片片紫藍。

印象中,洋紫荊應該是春天開花,香港通常都是3月左右才是它們盛放之時。我估計今年這種冬天開花的情況,大概是因為初秋時氣溫曾經突然驟降了數天,隨後氣溫卻持續高企,植物們以為之前是冬天,現在已經回暖,是春天了,所以忙不迭地開花吧!

植物給天氣弄得發瘋了,算是「發花癲」吧!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港台烽煙節目換主持

香港電台前天公佈兩名「名嘴」主持吳志森和周融,今年約滿之後將不會獲續約,所主持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和《千禧年代》,將改革節目形式,據相關報導,副廣播處長戴健文表示改革目的為:「希望在節目中多一點時間表達意見,以及提供多一點時事議題背景資料以作討論,他們也會主動「走出街」做街訪,反映更多不同聲音,而非每日只由「熟客」致電電台發言。由於節目環節多了,不再需要由兩個主持人對談」。

今次事件,在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疑問。若果根據戴健文的改革目的,我支持這次改革。

我從一、兩年之前,已經不再收聽電台的烽煙節目,因為大部份主持有既定立場,而主持更是根據自己的立場、喜好去主持節目。收聽他們的節目,聽眾不會收到正反雙方資訊。在眾多談政治的主持中,我只對梁家永有好感,覺得他能真的盡量持平,他能夠繼續主理烽煙節目,是好事。

若果說比較吳志森和周融,我會覺得吳志森的離去是好事,因為電台鬧政府、鬧建制派的,還少麼?少了吳志森一人,可說是少了九牛一毛,市民要聽鬧政府、建制派的言論、立場,還有大量選擇,單單商台便早、晚各有節目提供。

如果港台改革節目後,真的能「提供多一點時事議題背景資料以作討論」,是市民之福,可以讓有獨立思考的人,(包括我...)可以客觀去分析對錯,選擇正確的立場,不會只聽到有立場的主持單方面的「資訊」或者抹黑。

當然,人對喜歡的東西,是多多也不會嫌多,討厭政府、建制派的人會覺得現時的大氣電波只是單方面的聲音並無不妥,是好事,撤換吳志森是有陰謀,是壞事。只希望他們能放開胸懷一點,聽聽不同意見吧。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食肆衛生:眼不見為乾淨

最近,有幾間食肆傳出衛生問題,包括:有人投訴在大家樂的食品、醬料發現膠紙、半活蟑螂美心快餐有已辭職「廚師」聲稱用清潔廁所的「鮑魚刷」炒飯甜品店的涼粉內有指甲鉗,某茶餐廳所售賣的粥內有曱甴等。

先說說美心集團的回應,據報導,他們強調「該鮑魚刷是在廚房作清潔廚具用途」,這回應認真得令人發笑。

這「鮑魚刷」事件,是人為攪事,其實一般食肆都不會發生。但是,這事件也反映了不少(大部份?)食肆員工,都不會把食物衛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至於廚房裡有老鼠、曱甴、蒼蠅等,我相信除了很高級(食品價錢很貴)的西式廚房之外,其他食肆全都有那些「小動物」,只是他們通常不會跑到食客面前,或者不會在食客的食物中發現罷了。當然,在食物中見到,一定要投訴,尤其是活生生的在食物中,更加有可能會影響健康,所以就算明知食肆不能杜絕它們,也必須令食肆把它們的數量盡量減低。

外出用膳,對健康是沒有什麼好處:很多時食物不但高油、高鹽、高糖,也有較多的細菌。幸好,人自身有抵抗力,對於「一般」的不潔也可以應付得到,只要不是視覺上看見,影響了食慾便算了。

後記,我親身遇見過的食肆「小動物」問題:
1. 冷飲內有小「蚊滋」。
2. 盅飯內有蒼蠅。
3. 點心內有疑似曱甴、蒼蠅殘骸。
4. 自助餐碟旁有原隻死曱甴。
5. 曾經在某酒樓打雀局至午夜,當大部份其他食客離開,酒樓把部份燈熄滅後,聽到、見到有老鼠已急不及待在場內「奔馳」。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2011 區議會選舉 – 後評

上星期天舉行了區議會選舉,我所屬的一區只有一個人參選,他自動當選,所以我不用投票。

今次選舉的結果,公認為是泛民慘敗,其中輸得最慘的,是公民黨,其次是人民力量和社民連。看這兩天的訪問和幾個政黨自己的初步檢討,人民力量好像還是覺得感覺良好,雖然承認所謂「票債票償」是失敗,但卻對於60多人參選,只有 1 人羸得議席,視為正常,因為從來沒想過會羸,不知道一心一意投票給他們的選民,有什麼感受。

公民黨這兩天他們自己解說失敗原因,不少是歸咎於他人:說什麼選民因「蛇齋餅稷」投建制派票、被人用港珠澳大橋和外傭居港權官司抹黑、懷疑中聯辦干預、有很大數量對手選票離奇出現、律師議員沒有對手有的資源去在地區工作上勝過對手等等,總之給我的感覺,是推諉他人。

公民黨給我的感覺,是不懂得政治,更不懂得在民主制度中搞政治。民主制度,是以人民、市民的意願,去決定政黨、議員的成敗。民主制度,是少數服從多數,所以多數人贊成的便是「對」的了。所以,在兩件公民黨說被人抹黑的官司裡,無論你公民黨自命有天大真理,市民覺得你錯,你便是錯。公民黨如果真的明白民主制度、記得自己是在搞政治,便不會採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態度,由得市民怒吼,市民抗議時還送人一本《基本法》。公民黨若果相信民主制度、支持民主制度,他們應該做的,是分析給市民聽,那兩場官司,對市民有什麼好處,說服市民打那兩場官司是對的。看不見公民黨有虛心做那些事,更遑論成功說服市民。若果公民黨覺得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清者自清」、「但求無愧於心」,那他們實在不適宜參與政治。

不過,我始終不覺得那兩件官司,興訟人是對的。港珠澳大橋環評官司,我不知道究竟興訟人有多少把握去打羸官司,令港珠澳大橋計劃取消。我覺得勝訴機會根本極低,那官司的目的是阻延興建,為難港府,多過是迫使計劃取消。但是,那一拖延,卻影響了不少建築工人生計,增加了工程成本,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外傭居港權方面,我覺得外傭可以打官司,因為香港是法治的地方,香港有這自由。但是,我覺得外傭打這官司不合理,外傭方以基本法條文作為理據,是利用基本法條文字面,是「取巧」。香港人抗拒讓外傭們有居港權,不是因為他們的種族、膚色、語言等原因,而是因為香港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大部份香港基層市民覺得尚未能獲得足夠福利,在毫無準備下,若果要支持多十數萬要政府、社會資源照顧的外傭,香港如何支持得到?硬要去做,是「打腫臉充胖子」。最重要的,是外傭來香港工作之前,都明白不會有居港權,他們若果覺得被委屈,可以選擇不來香港,或是以其他身份來香港工作、生活。

所以,把外傭工作期剔除於居港期,不存在歧視成份。

我亦不明白法官的觀點。他覺得入境條例抵觸基本法,但入境條例中除了外傭外,也將其他多種人如解放軍、外交人員、外地來犯人等居港期,不計算進那 7 年居港期,怎可能單獨抽空針對外傭那部份是抵觸基本法所以失效,其他卻可以保留?究竟是根據法理、抑或是情理,怎可各取一半?

話說回來,公民黨繼續我行我素,覺得錯的是市民、是其他人,那他們在政界中,縱使不致完全滅亡,恐怕將沒有很大的發展。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希臘公投

今個星期初,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特然表示會就接受歐盟援助與否,進行一次全國公投。這很出人意表的行動,不但令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大感不滿,也令全球股市震動。因為一般估計,希臘民眾很大機會會投反對票,會對歐盟以致全世界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傷害。在國內、外的政治壓力下,帕潘德里歐看來會取消公投。

今次事件,帶出一些對民主的絕對優越性、正確性的疑問:
  • 為什麼歐美等民主國家,竟然扼殺一個國家的公投?
  • 希臘民眾投反對票,對世界來說是否不正確?
  • 希臘民眾投反對票,對希臘自己來說,是對或錯?若果是錯,為什麼人民會選擇錯誤?
  • 如果明知民眾會進行錯誤的選擇,現在不讓希臘人民進行民主的公投,對嗎?
  • 民主,會有「錯」的情況嗎?

以上的問題,對於不同政治立場的人,相信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我覺得答案不應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
我不打算說我自己的答案,讀者自己思考一下吧。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是本、是末?

越來越少打網誌,打篇短短的吧!

在舊公司的一次培訓中,看了一段我覺得很有趣,關於經濟的諷刺性故事,大致上是:有一家人,僱用了一個花王打理花園。為了要處理這花王的薪酬、福利等,這家人於是請了一個會計。要保護會計處理金錢,這家人於是請了一個保安。由於愈來愈多員工,於這家人請了一個人事管理。好景不常,由於經濟不景,這家人要減少開支,決定裁減一名員工。結果,花王被開除了。會計、保安、人事管理等繼續快樂地工作。

這個當然是寓言、笑話多於真實,但恐怕社會上、政治上,本末倒置的事情有不少。例如:公平、自由、民主、安定、繁榮、健康、環保等,很多香港人追求的「目標」,究竟是否全都真的是「目標」,抑或其中有些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有些人,是否在追尋「手段」時,不惜放棄了一些「目標」?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戲院場內禁攜帶「攝錄器材」

早幾年,戲院內盜錄很猖獗,政府立例禁止未經授權攜帶攝錄器材進入戲院,違法最高刑罰是監禁三個月和罰款港幣五萬元。任達華也為這法例拍了一條宣傳片,現在還經常在一些院線播放:



當年立例時,手機的拍攝能力還是很有限,甚至不是每一部手機也有拍攝功能,但現今的手機,動輒便是幾百萬像素,它們全都是「攝錄器材」吧?所以,我相信現在大部份有攜帶手提電話的電影觀眾,都是犯了法的,只是沒有人執法罷了!

我當然不是指不去執行這法例是不對的,相反,我覺得這法例已經不合時宜,需要修訂。若果維持現有法例條文,依賴執法者「酌情」處理,那便是以人治凌駕法治了,執法者有濫用法例的可能。其實,只需要把法例由「攜帶攝錄器材」便犯法,改成「進行盜錄」才犯法,不便可以了嗎?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Dennis Ritchie 悄悄地走了

今天從收音機,無意中聽見原來繼 Steve Jobs 之後,有另外一位電腦界元老、先驅離我們而去:Dennis Ritchie 已經於 10 月 12 日離世,享年 70 歲。

不像 Steve Jobs,沒有修讀過電腦或者是非 IT 界中人,相信對 Dennis Ritchie 沒有什麼認識,但是他在電腦發展上,他的影響是很巨大的,他的貢獻,直到現在還是惠及大部份人。

Dennis Ritchie 最傑出的成就,應該算是創造了 C 電腦語言了。我自己使用過的多種電腦語言裡,最喜歡的也是 C 語言。我喜歡它的簡單易學,也喜歡它給予程式員的自由度。

C 電腦語言衍生了很多現代的先進電腦語言,如 C++, Objective C, Java 等。現在(最)流行的智能手機程式,iPhone, iPad 等蘋果產品的程式開發,便是用 Objective C;而絕大部份 Android  的應用程式,便是以 Java 開發。

另外,Dennis Ritchie 和其他人共同開發出的 Unix 作業系統,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有深遠的影響。Apple 設備運行的 iOS 和 Android ,都是 Unix-like 的系統。很多互聯網上的侍服器(servers),也是運行在 Unix 上的。

和 Steve Jobs 的離世截然不同,Dennis Ritchie 是走得無聲無息,這是站在台前和幕後的分別吧!不過,不少喜歡在幕後工作的人,都不介意不被人認識和崇拜,低調工作仍自得其樂。

Dennis Ritchie 在電腦界、人類生活上的貢獻,將永留歷史。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短評電影《鐵甲鋼拳》

看了《鐵甲鋼拳 Real Steel》。

拳擊或絕大部份競技片,劇情基本上都逃不出一個框框:一個被看扁的挑戰者,如何在各種困難之下,經過努力訓練,最後打出漂亮一仗,甚至擊敗強敵。

《鐵甲鋼拳》可以說也沒有例外。看這片,令我想起以往的幾套電影:首先,當然是史泰龍的《洛奇 Rocky》,而片中關於父子情、父子駕著貨櫃車在公路上穿越,由不和到互相原諒了解,又令我想起史泰龍的另外一部電影《飛越顛峰 Over the Top》。

當然,片中的新元素:以機械人代替真人去打拳賽,令電影保留了拳拳到「肉」,卻減少了血腥,令觀眾(心中)可以盡力為主角打氣:「把對手揍扁!打得好!」

本片的新意不能說很多,劇情的發展大致上都是意料之內,不過,我覺得劇情拍得很緊湊,拳擊場面多而且熱鬧,令我觀影期間,頗有投入和激動感覺。

還有,是有久違了的電視劇《迷 Lost》女主角 Kate (其實是 Evangeline Lily)的演出,她對上的一套電影《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戲份不多。

《鐵甲鋼拳》,是一部令人看得很愉快的動作片。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Steve Jobs 病逝:IT 界巨星殞落

蘋果電腦最重要人物、IT 界巨人 Steve Jobs 喬布斯病逝。

自己不是蘋果公司產品的愛好、擁護者,手頭上(現在)沒有任何蘋果產品,但對於 Steve Jobs 的離世還是覺得很可惜。他肯定是很有智慧、很有能力、很有個性、很有膽色,改變了相當部份人類生活的人。

雖然任何人都敵不過死亡,不過,以 Steve Jobs 終年 56 歲來說,是來得太早了。

可惜。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追不上年青人?

星期日凌晨,發生一宗中四女生,企圖游繩離家,和朋友慶祝生日,但所用尼龍繩不勝她的體重而斷裂,女生墮樓,傷重死亡。

從題為《優異生爬尼龍繩逃家墮斃 父母禁外出 疑往慶16歲生辰》的報導的留言,見到兩種相反的觀點:一方是責怪少女不智也不應嘗試夜深外出,另一方認為少女的父母不應阻止少女午夜外出。若果說前方意見,大多是由(比較)成長者提出,後者大多是由(一些)青少年所提出,相信雖不中亦不遠矣吧!

剛從收音機聽到有主持說現今社會,為人父母不應依自己年代的標準去規管子女,因為「時代已經不同了」。

人應該隨時代改變而改變,是對的。但是,有些道德、自我保護、保護親人等標準,並不是在短短數十年間而改變得翻天覆地。好像今次事件,雖然作為旁觀者不知道那家庭一向是否融洽,但單看今次父母禁止 16 歲女兒晚上外出不回家,和朋友「慶祝生日」,相信不能說有原則上的錯誤吧?16 歲的小女孩,懂得世途險惡麼?懂得「帶眼識人」麼?今次的意外令到少女死亡,當然是令人惋惜,但若果少女成功外出,誰可保證故事的結果不會是另一種悲劇:例如遇人不淑,被人侵犯,而發生這些事例,比今次墮樓意外的發生頻率,是高得多!

阻止子女外出,更不是香港、中國人專有的教育子女方法,美國家庭,也經常會禁些子女外出,就是他們父母常說的:「you are grounded」的意思。

若果說現代 16 歲少年外出通宵玩樂不歸,是現世代很正常的風氣,恐怕是那類青少年的「自我催眠」,把自己的生活圈子的習慣當成社會共識,並說反對聲音是「落伍」、是追不上時代。我覺得那些人,和吸煙、「界」手的人差不多,以為其他人不做而自己做是有膽色、有型,其實是傻子罷了:你拿刀插大脾,我唔覺得你好型喎!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秋意


過了中秋一星期,真的開始有點秋意。

香港的春天和秋天愈來愈短,可惜最令人感到舒適的,正是春天和秋天。

這正好像是人生,快樂的時間,總是最短的。不過,從好的角度看,縱使人生不是永遠的春天和秋天,夏天和冬天縱使不是最理想,不過也是可以適應、捱得過的日子。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評《世紀戰疫》

看了《世紀戰疫 Contagion》。

之前已留意到影評、口碑不很好,所以已經有心理準備。看過之後,也同意水準很是一般。

有人拿《極度驚慌 Out Break》和它相比,說《極度驚慌》好看得多,這我也同意。當然,《極度驚慌》是以疫症作背景的劇情片,有很多戲劇元素加了進去,並沒有把真實性放到重要位置,相反感覺上《世紀戰疫》嘗試接近現實,沒有很多戲劇的誇大,本來作比較不很公平,不過說《極度驚慌》娛樂性較高,相信是持平的說法。

雖然說《世紀戰疫》嘗試接近現實,但亦有加入一些戲劇衝擊,如為了得到病毒預防疫苗而綁架醫學人員等,不過只算是輕輕帶過。整套片給我的感覺,只像是 BBC 拍攝那些紀錄片,對所有情節都只是流於表面,對於片中多位一線演員,實在有點浪費。而且,在「世紀」級災難來說,本片是欠缺了壓迫感、大場面。

其實,本片作為一個虛構故事,戲劇性實在及不上當年的沙士 SARS 事件。試想想當年:一種神秘病毒突然出現廣東,群醫束手無策,怕引起恐慌,於是官方以謊話把事件低調處理。超級帶菌者到了香港,進了醫院,醫護人員開始離奇染病,醫護人員對著看不見、毫無認識的可怕敵人,處於絕對劣勢。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在全香港、全世界擴散,全城搶購口罩,人人自危,不知惡運會否降臨自己身上。香港前線醫護人員顯出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相反台灣有醫護人員做了逃兵,離開崗位自保。政府開始設立隔離營,進營者不知自己命運如何,不知有否出營的一天。幸好,病毒的傳播可像突然減弱,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逐漸回落,SARS 無聲無息殺到,也無聲無息消散。

我相信就算只根據 SARS 去拍一部寫實片,只要技巧得宜,劇情張力、壓迫力、感人之處,會遠超過《世紀戰疫》這虛構片。

另外,本片對香港、澳門、廣東省的關係搞得不很清楚,片中的的「華人」好像可以短時間內在三地穿梭。令到我不很明白他們究竟是香港人、澳門人、抑或是國內人。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911 十周年

今年是 2001 年 911 恐襲 10 周年。雖然昨天 9 月 11 日才是正式十周年,但之前一段不短的時間,美國和香港已經有不少 911 的一些回顧,而美國媒體亦更有一些新的相關資料更新,例如遇難者個人或其親友的一些新的報導。我相信隨了美國、香港,世界其他地方應該對這人類史上的殘酷、悲痛歷史,也會有不少相關報導。

收看了一些電視台播出的相關紀錄片節目,感覺很無奈、也有點憤怒。這是歷史,看一次、看十次、看百次,結果都是改不了:四個人造空難、幾千條人命被殺害。在無奈、悲哀之餘,也對濫殺無辜者很感憤怒。

安慰自己,總會想:那些自稱伊斯蘭教教徙的恐怖份子,當他和被他殺害的幾千個人「升天」時,因為他們已不再有任何武器,他們面對幾千個被害者的結果,肯定不會好受,他們面對他們的阿拉時,肯定也對殺害幾千無辜的人,破碎幾千個家庭,無法狡辯得過去。如果有地獄,他們肯定會下地獄,永不超生。

現實,是殘酷的,911 之後,發生了不少規模不少的恐襲,將來亦肯定會繼續發生。只希望幸運之神繼續眷顧,不會受恐襲所波及。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21 世紀香港邪教

宗教,很多(大部份?全部?)都是導人向善,要寬待敵人,更不應傷害無辜。有不少歷史上的邪教,表面上奉行著同一套教義,但教主卻用不同的解釋,慫恿、催眠教徒,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事。有很多時候,這些邪教教主,更從教眾身上,搾取各種利益。在被「催眠」之下,教眾對教主死心塌地,做了壞事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替天行道。

這些邪教,有些還喜歡說當「天國」(不是針對天主教或基督教)來臨時,教眾自身的一切問題便可解決。於是教眾便一心一意等待、追求「天國」來臨,連一些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都不積極地去解決,只相信教主說的「天國近了、問題快消失了」。其實,「天國」短期內來不了,來了也不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更有自身的問題。但是,當「天國」一天未來到,邪教還可以繼續去描繪出一個完美的「天國」,讓教眾繼續夢想這「天國」來臨那一天。

我不是說你所想的那些邪教...

我說的是一些自稱「民主」的政治邪教。

香港有沒有「民主邪教」?我覺得有。你呢?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做個小廚神

多天沒有打網誌,但卻不是完全在網上沉默,在不少篇 Yahoo! 新聞留了隻字片言。詳情不在此重複了,煩心、爭拗之事,多談無益。

這陣子,很喜歡看《做個小廚神 Junior MasterChef Australia》,內容是一群 8 到 10 多歲小孩,比較廚藝,爭奪「小廚神 Junior Master Chef」的稱號。最初在這 Reality TV 節目播出前,不存很高期望:和那《Master Chef》相比,不過是年紀輕一點,廚藝水平低一點的參賽者了罷?看來還少了勾心鬥角的戲劇性...。

看了幾集之後,發覺到別有一番滋味。的確,是沒有勾心鬥角,無論勝負,出線或被淘汰,各參賽小朋友都保持互相鼓勵,雖然自己努力去把菜式煮到最好,但不會希望其他參賽者犯錯失手。我不知道那是真正的抑或是剪接、編輯出來的和諧,但見到小朋友的純真、和平,是這充滿爭執的社會中,難得的一股清泉。

有興趣的,趁明珠台的 Catchup TV 相關網頁還有,不妨去看一下。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劉翔的比賽心態

劉翔在昨天的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決賽中,比賽期間被羅伯斯拉扯到,羅伯斯最終被取消冠軍資格,劉翔得第2名。

YouTube 找到相關的比賽片段:



我覺得劉翔明顯被羅伯斯影響。從報導的訪問中,難得是他說不會責怪羅伯斯,兩人仍是好朋友。未能參與北京奧運的事,他說一早已經忘記。他說『比賽「是一場遊戲」』,「享受快樂的比賽就可以」。

如此豁達,難得!

希望有一天可以把人生當作一場遊戲,能享受快樂的比賽。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副總理李克強的訪港保安

大律師公會話冇聽過「核心保安區」,噉佢地乜都識架嘛,冇聽過噉一地喺假嘢。佢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上得...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以後百萬富翁要問人答案,緊係搵大律師啦。

唔可以唔刊憲就設立禁區架,好似以前飛虎隊突然去圍剿果啲悍匪,拉禁區唔俾啲記者接近噉,事先咪刊咗憲,公佈哂先囉...大律師冇出聲,一定係有啦!

「核心保安區」唔應該設立嘅,因為唔啱法律。就算啲人掟香蕉、掟通渠水、著炸彈背心行埋去啲政要攪大爆炸、或者好似挪威噉揸支槍四圍掃、疆獨揸車撞埋人群再斬人噉,都冇辦法,最緊要合法,死都抵。

警方啲保安區,阻住市民出入,唔好架。 80後、90後、社民連、人民力量佢地衝出馬路,阻塞交通幾個鐘又唔同喎,點解?你投訴80後、90後、社民連、人民力量,有鬼用,呢個世界,好佬怕爛佬,你要守規矩,人地唔駛。而且佢地心口寫住「民主」兩個字或者「平反六四」四個字,邊果敢阻?簡直係阻我者死,好過通行証。

啲學生要行果條路,要俾佢地行嘅,因為佢地得幾個人,又冇攻擊性,而且,啲學生肯定已經調查過,俾佢地過咗去,唔會有其他人話唔公平,要跟住過去架,其他上百上千嘅 80 後、90後、社民連、人民力量事後唔會出聲,話警方唔公平架。果幾個學生,一定唔會凈係諗自己而唔諗其他影響嘅,大學生嘛,好叻架嘛。

以後唔好設保安區啦,到時等總理、副總理去搵大律師、記者見吓面,等佢地表現出香港唔會有恐怖襲擊嘅呢一片神奇福地,證明唔係香港人自己嘅集體妄想。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一日內派出二百多萬份登記表格

報導:政府派六千元計劃,第一日已派出近二百二十萬份表格。

嘩,香港人,真係有效率。星期一是要上班的日子,難得有不少人百忙中都可抽空取表,真是懂得分配時間。

香港人,始終係怕執輸。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過份保護?

有很多市民、傳媒、議員說警方「過份保護」到訪的副總理李克強。聽到有論政節目主持說恐襲美國的人多於恐襲中國的人,再拿新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相比等。

我不清楚警方掌握什麼情報,對李克強的保護是純粹出於安全考慮、抑或有政治目的,所以不會像那些議員、市民斷言是「過份」。

香港人從未受恐怖襲擊,對政治也是興趣不大,恐怕是對恐襲這危險掉以輕心。要知道,保護李克強,不單是保護了他個人,也保護了身處他附近的人,包括記者等。那些自殺式襲擊者,如果是用炸彈,死傷的會是一群人,不是目標一個人!

所以,對政要的保護,我同意是寧緊莫鬆。我自己是膽小之人,當然不會跑去那些政要附近,作為記者等,恐怕沒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可能,要去接近政要去做訪問、報導。他們嫌警方「保護」太多,不能時刻接近政要,不知真的是為盡職不計自身安全,抑或是不識危險?

香港作為一個華洋雜處、高度自由進出、中國一個主要城市,被恐襲、發生恐襲的可能性,不應被低估。恐襲,一次也嫌多,應防範於未燃。

另外,港大有學生、教師覺得不應該讓警方入大學範圍去保護李克強安全,那美國總統不必考慮訪問港大了,因為負責美國總統安全的 Secret Service ,不會放心只由香港警察去保護他們的總統,更不會放心只由校園保安去做。港大如此「神聖」「和平」「自由」的地方,以後美國總統等政要不必去了。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資訊流通

人們說,互聯網時代,是資訊高速公路的時代。

人們要接觸新聞、資訊,非常容易。在香港,有資訊自由,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大量不同的資訊,只是看每個人願花多少時間。

就算在極封閉的地方,如北韓等,一般平民可能真的被隔離外界,但是你猜當權者如金正日等,會不知道國外情況麼?

這兩天,李克強到訪,很多人批評政府、他只有安排了的官方節目,看不到香港其他的一面,又有人因為不能走到他面前示威,要求平反六四,很是不滿。

其實李克強到訪,和任何其他政治訪客一樣,是姿態、象徵意義多於實際。說不能面對面表達意見,中央政府便不知道香港的情況,聽不見香港人不同的聲音,這如果不是接近官員藉口,那恐怕是思想落伍得可怕,像是古代要攔欽差大老爺轎伸冤。每年六四香港人的燭光晚會,大陸媒體沒有報導,你便認為官員們便不知道情況麼?你不穿著「平反六四」的 T 恤到他面前叫喊口號,中央不知道香港很多人想內地平反六四?

當然,我相信有相當部份的示威者,不是如此無知吧...(也說不定),他們可能有個人喜好,所以不喜歡任何內地官員到訪,想令中央、香港官員難堪罷了。香港議員喜歡對官員掟蕉,不何期望一般市民、學生會對中央官員「手下留情」。

到訪、抗議、譴責,鬧過熱烘烘,相信還要一段時間才消退。香港人,時間好像是挺多的。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觀後感

看了《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覺得頗不錯。原先對此片不存很高期望:猩猩有了智慧,頂多變了類似原始人吧了。原始人對抗現代人,沒什麼可觀吧?後來看影評評分不錯,便去看了,覺得的確比預期中好。

片中主角猩猩凱撒,隨著年齡增加,由於有智慧,要求更多的空間,也不能接受靈長類「收容」中心的「非人」生活。其他在中心內的猩猩、靈長類動物,當然已經習慣、接受了那些生活。

片中成長了的凱撒,可以說是鬱鬱寡歡,眼中透出的,不是悲、便是怒,更因為做出在牠眼中理所當然的保護親人行為,不明所以地被迫離開家園。如果牠只是一頭沒有智慧的普通猩猩,便不會經歷那些苦難。

聖經中,亞當、夏娃因為吃了禁果,有了智慧,於是開始感受到各種痛苦,也被趕出了伊甸園。人生的痛苦,的確有不少是因為人有智慧所致。

有人說「快樂是無知」,不無道理。

不過,有痛苦,才可對應出快樂的可貴。所以,不要忘記痛苦,讓你明白遠離痛苦的快樂和可貴。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甚麼是歧視?

什麼是歧視?

男人不可以入女廁,是否歧視男性?
女人不可以入男廁,是否歧視女性?
餐廳等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是否歧視煙民?
買東西拿膠袋要付款,是否歧視負擔不起的窮人?
申請做警察、消防員等要體重、身高要求,是否歧視較矮小、瘦小的人?
三級電影不准許 18 歲以下人士觀看,是否年齡歧視?
做律師要考牌,但明明是法律不外乎人情,那是否歧視讀書不成的人士?
食豬肉、牛肉可以,但食狗肉、貓肉卻犯法,是否歧視豬、牛?是否歧視喜歡傳統中國某些地方、種族的飲食文化的人?
在私人地方講粗口可以,但在公眾地方、公眾傳媒上說卻不可以,是否歧視那些節目主持?

如果以上問題,你的答案是「否」,那相信你明白同一件事或同性質的事,不是都可以做才不算是歧視。

一件事是否應被容許、是否歧視,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是那件事對其他人、市民、社會有否造成滋擾、傷害。

問「是否歧視」之前,請先想一想。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看英國的暴亂有感

英國這數天,連續多晚發生暴亂。暴亂是由一人被英國警方擊斃引起,並由倫敦市漫延到其他大城市。

看了這些暴亂,感到人性的醜惡,更感到現代年青人的是非不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面對困難。

在這次英國暴亂之前,早數月加拿大溫哥華亦發生青年暴亂,起因是球隊落敗。球隊落敗導致暴亂,當然是荒謬,但今次因有人懷疑被警方非法殺害,引起暴亂,也是不合理、不可接受。英國不是民主國家麼?不是法治國家麼?如有人被非法殺害,為什麼市民不信賴法律去調查、懲處違法者,而是走上街四處破壞、搶掠、傷人?若果是因為市民不信法治,那是公民、學校教育很有問題。當然,我覺得更可能的是,大部份那些暴徒是找個藉口,四處搶劫財物罷了。

事件發生後,有人說其實真正潛藏原因是種族問題、又或者是年青人的前途暗淡、又或者是經濟不景導致生活艱難等等,是「社會迫成」的。我覺得這些全都是藉口,是把責任推給政府。首先,我懷疑有多少暴徒是老老實實讀書或者工作的人,抑或只是讀書不成又好逸惡勞的人。而且,無論如何,對政府有不滿、投訴,可抗議、遊行,不是傷害其他市民。

多個民主國家的暴亂:加拿大、英國、希臘等,再加上歐美的經濟困局,我看不到民主國家的必然優勝地方。我不是否定民主制度,只是想那些得民主制度可以解決一切社會、經濟問題的人,要醒悟一下,民主不是萬能。

不要迷信民主制度!

現在,很多傳媒、政客喜歡把政府妖魔化,把政府說得一無是處,所有問題都是政府造成,每個人不能有稱心如意的生活,都是政府所害,和個人無關。漸漸地,人們生活不如意、收入不理想,不懂得去自己把問題解決,而是只懂罵政府。於是人人覺得對抗政府是正確行為,什麼「公民抗命」,行動越來越「出位」。

六、七十年代,社會福利沒有現在好,生活環境差得多,板間房、山邊木屋比比皆是,但你可說那時的人較「傻」,只懂自己去努力,於是人們不會奢求自己沒有的享受,會懂得珍惜、安於自己努力所得的。那時,生活簡樸些,社會也較和諧。

社會,究竟有沒有進步過,抑或是退步中?



短評黑客襲港交所網站

港交所披露易網站疑被黑客攻擊,導致昨天下午多隻股票停止買賣。(詳情見相關報導。)

電腦黑客攻擊、電腦系統被入侵等,是很專門的事件。港交所沒有詳細披露事件細節,其他人實在很難了解清楚事件的嚴重性,又或者港交所有否疏忽,將來可否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例如港交所被引述說是被「入侵」、又有一說是被「攻擊」,兩者其實有很大分別。任何網站亦可能被「攻擊」,是不可避免,正如任何入走到街上,一樣可以被攻擊。網站被攻擊,其中一種形式是 DoS (Denial Of Service),同一時間消耗網站的服務資源,令正常使用者得不到服務。看來今次可能是這類攻擊。

「入侵」的意味,是防線已被攻陷,敵人已進入系統內部。被「入侵」的可能,是可以儘量減低的,例如填補所有已知的系統漏洞等。所以,如果今次真的是「入侵」,而黑客是利用已知的漏洞,那港交所便有疏忽之過了。

另外,不同重要性的系統,通常會以防火牆隔間,所以理論上「披露易」就算被入侵,不代表其他如交易系統會受影響。當然,如果港交所不是以這基本的安全架構模式去保護內部系統,那是有過失了。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大跌市

這幾天,世界各地的主要股市,都恐慌性下跌。跌市原因,有分析認為是歐債危機、美國信用評級被標普下調一級、環球經濟在可見將來未有改善的曙光、中國內地通脹高居不下...

美國被調低評級,是今周的跌市的導火線。昨天,幾個美國的官員、前官員,對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大加批評,說美國可以任意「印銀紙」,根本不可能有國債違約的風險。憑我這非金融人士的理解,美國是可以任意「印銀紙」,但也可能違約,其中一個情況,便在近這個多月演示了:美國國會兩黨爭拗不休,到最後限期才好像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勉強通過國債上限,才逃過美國國債違約。所以,理論上美國可以不停「印銀紙」,但那印鈔機亦可在某些政治爭拗的情況下,不能開動。

所以,美國被調低評級,是自作孽。不過,在上周五評級被調低的消息公布前,美國股市已莫名其妙地大跌,很多人都懷疑有人有內幕消息,預早沽售股票。所以,在「文明」社會,一樣有特權階級,只是他們做得高明,不易有證據罷了。

環球股市全被拖累而暴跌,美國實在是「累街坊」。

今次跌市是個開始,抑或是黎明前的黑暗,當然是沒有人說得準。不過,我自己覺得,經濟運作失效導致的問題,可以說是人為的問題,是人禍,是解決得了的,只是不知要多久,或者大市要再跌多深才能企穩反彈。

今天收市一萬九千多點,不是歷史低位,更當然不是歷史高位。根據股市高低循環的往績,如果現在入市,我相信定有升過今天水平的一天,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這種財力、心理素質去持貨到那有收成的一天。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錢的推動力

剛聽到新聞報導,有機構提議用不劃一電費模式,去鼓勵市民節約用電,原理是每單位用電收費隨用電量增加而相應增加。

我一向覺得,用「錢」作為一種懲罰或者推動力、誘因,對每一個人的成效不一樣,所以並不公平,尤其是作為懲罰,不公平情況更甚。原因很簡單和明顯:「錢」對有錢人和窮人的價值,是差天共地的分別。眾所周知,很多有錢的駕車人士,不介意隨意違例泊車,因為數百元的違例泊車費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全不上心。又曾經有名人不惜用重金聘請重量級大狀為超速駕駛辯護,結果成功不用停牌,變成扣分和罰款。可以看到,對於那有錢名人,花巨款請大狀的代價,比不上停牌。

龔如心用數以億計巨款去攪風水、企圖借鬼神之力,與其說她是純粹出於迷信,不可否定的是:那二十億在一般人的尺度是天文數字,對她們這種有錢人來說,只是「零頭」。

所以,用錢去懲罰、阻嚇、推動一件事,對有錢人沒有很大效力。尤其是作為懲罰,在公平考慮上,實在應該加上非金錢懲罰,例如社會服務令,甚至監禁。

如前文提及關於電費架構去「鼓勵」市民減少用電的措施,不過是要低下階層去慳電罷了,有錢人那會理會?不過,用電最多、最浪費電力的,恐怕正是那些住豪宅的有錢人吧!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菲傭爭居權,不合情理

菲傭爭取成為香港居民的訴訟,正在進行。據報導,政府稱如果菲傭勝訴,估計將有多達 40 萬菲人湧港,但菲傭代表大律師斥政府憑空猜度數字,完全不負責任。

其實,從法律角度,裁決造成的影響,是不會成為考慮判決因素。當然,提出數字相信是希望激起市民發聲,「提醒」法官要「小心」去做好裁決吧!

香港有大量菲傭,是不爭的事實。若果菲傭們不是想成為有居留權的正式香港人,為什麼要花時間打這官司?他們想成為香港人,目的是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想轉換工種,或者得到香港福利麼?不說別的,如果他們是正式港人,財爺派 6000 元便少不了他們了,如果他們在今年內被裁定成為港人,根據政府估計有十萬人合資格申請成為香港人,那每人 6000 元的派錢行動,便要為他們多付 6 億!

或者有人會覺得他們的(純粹)工資比香港人的最低工資低,是對他們不公平,甚至有人會說是歧視。但是,請想清楚,香港人找他們外傭而不是本地傭工,正是因為他們的人工便宜。在我們香港生活水平覺得他們人工低,但他們把人工寄回菲律賓,卻又已經是不錯的入息,所以他們才願意離鄉背井來工作。要知道他們不是「賣豬仔」被騙到香港來,而是在有法律、合同保障,並知道他們是不會成為港人的情況下,自願來香港的

相反,香港政府、香港人容許他們來香港工作,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他們不會有居留權,原因很明顯:以免他們和香港市民爭奪其他工種,和加重香港的福利負擔。若果現在他們突然提出要居留權,是「上得床、掀被衿」,是欺騙港人!

若果法庭判菲傭們勝數,並讓數以萬計菲傭立刻成為港人,對香港人、香港政府並不公平,應把他們的居港期從判決當日重新計算,讓香港人、政府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決定讓多少菲傭可連續在港工作 7 年,有資格成為港人,而不是在現在被強行批出居留權!

誰是誰非,什麼是公平,我自己覺得很明顯,只是不知道負責審理案件的法官林文瀚想的,是否一樣...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香港的發展困難

報導,早幾天王光亞說「『成也英國,敗也英國』,香港部分公務員要更加有長遠的眼光和長遠的看法,才能在長遠的3至5年內幫助香港發展,又指香港很多事情,如經濟問題,都被政治化,令問題變得複雜,更加難以解決」。又說「公務員團體應以主人翁態度多考慮香港的未來發展,不應只接受指令和執行指令」。

香港的發展慢、甚至沒有什麼發展,可能是事實。但是,王光亞知不知道這可能正是香港人所想?

好像很多香港人都抗拒發展:機場第三條跑道不要興建、不要任何填海、港珠澳大橋不願興建、高鐵不願興建、舊區要保育不要重建、五、六十年歷史的「集體回憶」不可破壞重建、不要新商場或新商業區、要公共空間、要保留耕地。而且,有這種「念舊」、「懷舊」「美德」的香港人,不單是經常「想當年」的老人家,還有很多 80 後、90後的青年人。

所以,對於很多香港人,發展不是心中所想,現在香港的停滯不前,正是求仁得仁!

如果有香港人嫌沒有發展,希望他不是之前大聲疾呼「要環保」、「要保育」、「要集體回憶」那些人。否則,「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怎可能?

民主,有很多優點;獨裁強權,縱使有百害,不能否定也起碼有一利:執行一件事可以很有效率,在電影「2012」的劇情中,短時間內建成多艘救世方舟的,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美國,正是基於中國單一政黨的效率。相反,近期美國兩黨在調高國債上限的糾纏,正是民主社會欠缺效率的一個例子。

香港,不是民主、也不是極權,但是卻集了兩個制度的缺點:政府既沒有民主政府的認受性,也沒有獨裁政府的效率。

無奈。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iBond,益大戶?

iBond 今天開始可在第二市場買賣,初期升大約 6%。

我之前的網誌所說,自己認購了一些,全數獲分配。

iBond 的分配辦法,有些人說「益了大戶」。現時的分配辦法,44 手或以下的,才會全數獲分配。44 手即是認購 44 萬的人。44 萬是「大」戶?請想一下:

  • 恆生銀行說養一個小孩要 400 萬時,44 萬即只是一成多;
  • 對一個退休人士來說,假設每月房租是 5000 元,44 萬只足夠 7 年多。

所以,44萬元是不足夠一個作為退休用的儲蓄金額,怎可說是大戶?而且,如果對抽新股有認識的人,何曾見過小戶獲全數分配的?怎可說是「益了大戶」?

未有抽、抽得少的人,看開一點吧。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溫州鐵路慘劇

溫州的鐵路慘劇,的確是有很多未解的疑團。

首先,意外的成因還是未清楚。只知道一列車疑因雷電導致失去動力,被另一輛列車從後猛撞。有人說是列車調度出錯、列車司機出錯等,但我覺得列車系統設計上亦可能有問題,正如從事港鐵列車車長的葵青區議員梁志成說,港鐵的設計不容許兩列車於同一區段內行駛。這會是很根本、很簡單、很有效避免人為出錯的防止列車相撞的機制,難道國內的鐵路沒有這設計嗎?

意外發生後,準備移送列車殘骸時才發現生還的兩歲多小孩。據報導,當時列車殘骸內除了那小孩之外,還有多具其他遇難者的屍體,小孩正正是在幾具成人屍體之下。怎可還有遺骸便去移動列車殘骸?就算沒有生還者,如何防止搬運列車殘骸中,遺體不受進一步損害?對遇難者是否有欠尊重?

肇事列車車頭急急就地埋藏,也是匪夷所思的做法,叫人很難不起疑竇。

國內有關部門如此處理慘劇手法,實在令人失望。

不過,唯一還算是有進步地方,是有相當大量的即時官方、非官方報導,沒有對現場、或相關新聞進行封鎖,讓外界可作監察,算是事件處理中可以嘉許的地方。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只懂、只肯企硬的政客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香港時間今天早上,向全國發表他對國會對提昇國債限額討論的裹足不前的看法。

美國如果國債限額未能提高,不單對美國,也對全世界的經濟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美國兩黨從政治上考慮,互不退讓。

奧巴馬在演說中,說:

They’re fed up with a town where compromise has become a dirty word.(意思:他們對於一個視「妥協」為禁忌的城市,覺得受夠了。)

其中「他們」指美國公民,「城市」指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市。我估計這是奧巴馬自己心中話,借美國公民去控訴罷了,因為我懷疑能超脫黨派、政治理念的美國人,不會很多。

不理大形勢、社會整體、長遠利益,只憑「崇高」政治理想去企硬,是最易的事,也是很容易賺取政治利益的事。美國政壇如此,我覺得香港也是一樣:自己自稱「寸步不讓」,人家和政府談判,被說成「轉軚」。

眾所周知:「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看來,真正懂政治的政客不多。




吳志森對遞補方案的批評

讀了吳志森題為《吳志森﹕死不悔改 諉過於人》的文章。

吳志森的政治立場,相信大部份有聽過、看過他的電台、電視節目和文章,都很清楚。所以,這篇他關於立法會遞補機制諮詢的「評論」,可以預計大約是說些什麼。

政府這次的改變議員出缺安排的過程,最初明顯地錯估形勢,方案亦不妥當,但現在正式進行諮詢,可說是亡羊補牢。但是,很多人,包括吳志森和很多傳媒人,應該沒有完整看過那諮詢文件,便根據其他人的轉述和節錄,去批評和謾罵。

好像吳志森說:「諮詢文件只提出4個方案,沒有方案0,也沒有方案5,『維持現狀,出缺補選』」。如果他是有讀過那《填補立法會議席空缺安排諮詢文件》,可見到在 5.06 段 《徵求意見》裡,有以下敘述:

現階段,當局歡迎公眾就以下問題提出意見:

(a) 議員隨意辭職引發補選並再參選,及補選耗用大量公帑的現象是否一個需要堵塞的漏洞( 見第1.02 至1.05 段及4.03 至4.05段);

(b) 如果認為應該堵塞漏洞,第四章所列的各個方案中,哪個(或多個)較為合適:

(i) 方案一: 限制辭職議員參加同屆任期內任何補選( 見第4.07 及4.08段);
(ii) 方案二: 當局建議的先用同一候選人名單, 後再用遞補順位名單的替補機制(見第4.09 至4.15 段);
(iii) 方案三: 替補機制不適用於因去世、重病或其他非自願情況出現的空缺(見第4.16 至4.18 段);
(iv) 方案四: 利用同一候選人名單的替補機制, 並在名單用盡後讓議席懸空(見第4.19 及4.20 段);

(c) 如果認為無需堵塞漏洞,是否應維持現狀,即不修訂法例,議員辭職會進行補選,而辭職議員可參加該補選,及因而耗用大量公帑( 見第1.02 至1.05 段及4.03 至4.05段);

文件在 5.06(a) 有明確問市民,議員隨意辭職引發補選並再參選,是否一漏洞,5.06(c)問如無需堵塞漏洞,是否應維持現狀,何來說諮詢中沒有讓市民維持不變的選擇?

我支持改變現有制度並選擇方案三,原因可見我前一篇網誌

明明是人為出缺,本無補選必要,卻因幾個議員、政黨的個人意願去做成,我覺得的確是濫用機制。試想想將來立法會有超級區議員之後,只需要一人辭職便要全港進行補選,那浪費的公帑、引起的政治緊張形勢、社會動盪,可以是很沉重的代價。香港市民究竟對這潛在代價有否清楚認知,是否真的有準備去承擔?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我看遞補方案

政府推出四個立法會議員出缺遞補方案:

  • 方案一是限制議員辭職後不可以在同一屆再參選。
  • 方案二是政府原本的方案,即如果有立法會直選議席出缺,先由同一張名單排後面的候選人補上。如果一直數下去都沒有人能遞補,就由上次選舉中最高票的落敗者補上。
  • 方案三是分兩種處理方法,如果因為患病或死亡等自然出缺,依舊舉行補選,但如果是主動辭職,就會由同名單遞補。
  • 方案四是先由同名單遞補,同一張名單沒有合適人選,議席就會懸空。

選擇任何一個方案之前,市民要思考的,是之前公、社黨搞的五區總辭,是否一個好的行動。如果是好的,那當然是不應改變現在的制度,讓將來可以再搞;若果是不好的,那便應該改變制度,防止有議員再犯。否則,明知現有制度有問題卻不去解決,和明知風季來臨卻不去修補破窗一樣,是短視和不負責任。

其實之前公社黨搞總辭時,得不到民主黨支持,司徙華極力反對,結果投票率只有 17% ,已明顯指出那是有問題的行動。本來公社搞的「變相公投」是要立刻爭取一人一票去選所有議員和特首,照計是爭取民主的好事,但我卻不支持那次「變相公投」。因為假設那次「變相公投」得到多數市民參與,結果對市民一定是有害無益:如果只有少部份人投支持票,那「大部份市民支持民主」之說變成謊話;相反如果市民大比數投支持票,那便是把全香港市民推向和中央政府的對立、硬碰,沒有了斡旋餘地,對香港市民的安逸生活的衝擊,難以預計。雖然有不少香港人、泛民喜歡夜郎自大,以為可以挾民意去為所欲為,但現實是以香港彈丸之地、七百萬人這數目不到全中國十三億人口的 1%,中央政府要打壓香港、放棄香港,香港是對抗不了。

不是說香港人處於弱勢便要逆來順受,就算文化大革命再臨仍要默默啞忍。所謂「不自由,無寧死」,在自由、公義受傷害時,那才是真正為正義、為大我的人站出來對抗的時候。希望泛民中人,不會在那真正危難時,變得「明哲保身」,離棄市民,人家要他簽悔過書便簽。

話說回來,若果同意要防止議員肆意再搞「變相公投」,「擺香港市民上枱」,便應把議員這過份權力收回。

四個方案中,我會選擇方案三。這方案跟我之前一篇網誌所提議的,大同小異。這方案在正常出缺情況之下,是和之前的制度一樣,沒有分別。至於當議員故意辭職時,才採取遞補,那議員便不會選擇那無意思的行動了。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大部份香港人沒長期儲蓄

讀了題為《學者批評強積金恩恤制度諮詢浪費時間》的報導。報導中訪問了學者和財經業界人士,都不支持恩恤制度。文章中有人留言批評、辱罵兩被訪者。

強積金的儲蓄,其實不足以支持供款人的退休生活。真正為自己退休生活打算,做到能自給自足的人,一定需要再儲蓄、籌備另一筆款項。現在很多人要求提早拿取強積金的人,明顯沒有額外儲蓄,只想有錢盡早花光,樂得將來早點享用政府福利。好像最近的 iBond,報導估計只有 2% 的合資格的人申請。明明是優於銀行存款的選擇,卻只有這麼少的人申請,可見到有一萬元積蓄並有信心能 3 年不動用的人,不多矣。

其實,如果香港人都自覺地去儲蓄,那政府何需要「迫」市民去儲蓄?

當然,有一些低收入或者家庭負擔大的人真的是捉襟見肘,未必有閒錢去儲蓄。對於大部份其他人來說,儲蓄,是一種習慣。有這習慣的人,很多時收入很低也會有儲蓄。沒這習慣的人,永遠都會覺得「只是剛好足夠」。有很多人都是習慣了消費生活,有錢去買不必要的消費品或享樂,而不去為將來打算。如很多人買智能手機、用高價電話計劃、經常外出用膳、外遊等等。

以前小時候讀了伊索預言中螞蟻和蚱蜢的故事:螞蟻夏天時把糧食儲蓄,草蜢只忙著唱歌享樂;到冬天時,螞蟻享受之前準備了的糧食,而草蜢只有飢腸轆轆,問螞蟻要食物。這寓言當然是贊許螞蟻的未雨綢繆,但大部份現代人卻好像只會學草蜢的「及時行樂」,到將來倚靠其他人的幫助。當然,現在的「草蜢」不用低聲下氣去求,而是和政客一起「理直氣壯」地要政府從其他納稅人辛苦付出的稅款去「幫助」。

有些人受客觀因數、人生際遇不佳而要其他人去幫助,是有合理原因,不必自責。但是其他那些只會短視享眼前樂,之後倚靠他人的人,恐怕為數不少。

螞蟻和蚱蜢的一個動畫: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特首兩司長民望處危險線?

看了題為《特首兩司長民望處危險線》的報導。

報導中說,根據港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七一過後,特首、政務司長及財政司長的評分,全部處於45分危險線上下。數字顯示,曾蔭權現時的支持度評分為45.6分,政務司長唐英年的支持度評分為46分,財政司長曾俊華的支持度評分為44.9分。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相信與處理替補機制立法有關,而持續下去的話,特區政府將會出現管治危機。

我不知道那「45分危險線」是如何釐定。當然,如果市民評分持續下降,政府管治將會愈趨困難,但現在幾個官員的分數,有多「危險」,我有點懷疑。

看看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六月的一個民意調查中,支持的比率 (Approval Rate )都只是 47%,和幾個香港官員差不多。但是,在將舉行的 2012 的總統大選,並沒有任何預測敢排除他連任的機會。(可參考美國 CBS 電視台 4 月份的一個分析)。

當然,政府應該令市民的滿意率提高,但不是盲目滿足「聲音很大」的一撮市民的要求,應該為整體市民的長遠利益去著想。而且,45分真的是很危險嗎?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派錢給新移民

以下轉載自題為《財委會通過注資15億關愛派錢》的報導: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向關愛基金額外注資15億元,用以派發6000元予合資格低收入新移民。

民建聯和工聯會都表態支持,但民主黨的黃成智質疑,政府將派發津貼責任,推予關愛基金,是利用關愛基金作擋箭牌,不負責任,職工盟李卓人亦提出,派錢予新移民引入資產審查是歧視。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回應表示,入息審查以家庭住戶為單位,是一貫做法。他又指出,政府對新移民採取包容態度,向永久居民派錢目的是藏富於民,但向新移民派錢是幫助有需要的人適應新生活,兩個項目不同,不應該向延遲取款的新移民提供奬賞。

本來新移民並沒有 6000 元的分派,如今政府用「關愛基金」這非官方渠道,令有需要的新移民同樣得到 6000 元的資助,應該是令那些獲助人得到喜悅。黃成智的那「擋箭牌」問題,令我感不到他「成智」,對他的智慧「成疑」。

李卓人說的什麼「新移民引入資產審查是歧視」,也是強詞奪理,挑撥是非。其實,如我之前的一篇網誌所言,香港永久居民的人人 6000 元我覺得已是用非其所,並非善用公帑,如今對不是永久居民的分發 6000 元,採取較善用資源的政策,說什麼「歧視」?

其實,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說: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盲目派錢 6000元的行動,會導致 2011 / 2012 的財政預算,出現 144 億元赤字,那算不算是違反基本法呢?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米芝蓮噩夢?

看了題為《米芝蓮噩夢 平民食肆賺少少做到氣咳》的報導影片,覺得匪夷所思。

報導內容說有兩間較低檔的食肆,在得到世界著名食評機構米芝蓮的嘉許之後,食客數量大增,整天忙過不停,營運成本亦相應大增,店舖是忙碌了,但盈利卻沒有明顯上升。報導亦引述飲食業和經濟專家說,由於成本上升,食肆經營愈來愈困難,「盛名同利益未必成正比」。

我覺得那兩家店舖的東主如果並沒有歪曲事實的話,那他們不是不懂成本計算,便是對自己做生意的目的未搞清楚。若果生意愈多,利益沒有增加,那相信是計錯了成本,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加價便可以了!不但令顧客減少,亦可以令邊際利潤回覆正數、合理水平。

若果店東覺得加價會令到一些食客負擔不起,有違自己的宗旨,那他是本著「造福市民」的偉大情操,那應該不會對「沒錢賺」介懷吧?若果又想做善事,又不滿於沒有收入增加,那恐怕有點精神分裂...

這兩間忙過不停的食肆埋怨生意太多,不知有沒有顧及其他一些冷清同業的感受...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家教

這幾天,有兩則關於小孩表現的新聞、城市話題,一則是發生在香港,一則在美國。

有人上載了一題為《小學雞當街鬧父母》的短片到互聯網,事件發生在香港大埔,一個怒不可遏的小孩,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聲大罵父母和干涉的旁人。有人評之為港童、小學雞:




在美國匹茲堡,有餐廳在客人受鄰桌小孩哭聲騷擾,向其投訴之後,決定由7月16日開始,餐廳將不會接待 6 歲以下小孩。詳情見題為《Restaurant bans kids under 6. Discrimination or smart move?》的報導。

生小孩,可以說每個人天生都會;但是教導小孩,卻不是每個父母願意花時間、心血去做,做得好的更少。曾經聽說過:教小孩和教一隻狗差不多,驟聽下去,好像很冷血和刻薄,但我覺得有其道理,尤其是教導幼童,他們的智識、智商還是在較低水平,要和他們說道理,未必有用。很多時簡單的賞罰分明,可能更容易和奏效。小孩們縱使當時未必明白「對」和「錯」的原因,起碼知道後果,會懂得聽話、守規矩。將來隨著年紀長大,再和他們說道理才有用。

而且,教小孩應在家裡教。很多時見到一些父母因小孩的一些不規矩行為,在公眾地方打罵小孩。我覺得若果那些父母在家中有管教的話,小孩不會在街外不聽話和做那些行為。在家中不教,在街外見到有旁人才教,不單為時已晚,也令小孩對忽然嚴謹無所適從。不過,教,始終比不教好。見到不少放縱小孩的父母,做成對旁人的騷擾,真是「嬲佢唔知,話佢又唔好意思」。

教小孩,不易矣。希望那些想生小孩的人,真的要先想清楚,不要害了自己、害了小孩、害了旁人。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荒謬的《電訊服務合約業界實務守則》

電訊服務供應商制訂了《電訊服務合約業界實務守則》,日後「非應邀合約」(即上門推銷訂立的合約)須提供至少7日冷靜期,但電話宣傳、街頭拉客不受保障。(詳情見相關明報報導。)

什麼業界自我監察,多數都不見到成效。好像今次所謂《電訊服務合約業界實務守則》,只管制上門推銷,電話宣傳、街頭拉客竟然可以豁免,簡直是業界對政府、消費者的嘲弄。現在,除了那些小數沒有大廈管理的樓宇,大部份私人樓宇、公屋和居屋都不會接受上門推銷,我懷疑究竟還有沒有電訊商會進行「上門推銷」。相反,他們的主要推銷(硬銷)途徑正正是電話推銷和街頭拉客,偏偏不受管制,業界和政府給的理由,竟然是「上門推銷情况,消費者承受較大壓力,直言『電話可以收線,街頭推銷也可以避開』」,是言不成理。難道遇到上門推銷,住戶不可以閉門不開,或者在銷售其間關門拒絕麼?如此理由,不知是有關官員是真痴定是假呆,抑或是胡亂找個藉口,橫豎是市民奈他們不得。

政府想市民支持,必須要對市民做真正有益的事。如此偏袒商人的行為,難怪民意低企。

議員如果是做實事,應在這些民生有關的課題上多做點事。不過,做實事的議員,不多見...。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1000歲的人

看見 Yahoo! 香港的熱門搜尋上,有「1000歲的人」的關鍵字。點擊下去看,原來是一些報導、轉述關於有科學家指活過 1000 歲的人將會、已經出世。

首先,從搜尋結果網頁,見到有兩說法,一是說活過 1000 歲的人「已經」出世,另一說法活過 150 歲的人已經出世,活過 1000 歲的人「將會」在 20 年內出世。奇怪的是,兩種說法看來都是引述自科學家奧布里·德格雷 Aubrey De Grey 的報導。

最初以為前者是一謬誤,後來搜尋了一下,發覺原來很早之前已有報導引述奧布里·德格雷說活過 1000 歲的人已經出世。如在2004年一篇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裡引述奧布里·德格雷說:活到 1000 歲的人今年已經 60 歲了。(原文:I think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might be 60 already. )而早兩天今年7月日6《每日郵報》引述同一科學家的報導,他變得保守了一點,說活過 1000 歲的人「將會」在 20 年內出世。(《每日郵報 Daily Mail》的那篇原文:Aubrey De Grey believes tha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for 1,000 years will be born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20年內發展出令人活過 1000 歲的科技,我不敢莽下斷言說「會」或是「不會」。按照醫學界的「往績」,對疾病的醫療進展,總是比預期差很多。例如癌症,超過半世紀的研究,仍然是人類的頭號大敵。愛滋病被發現三十多、四十年,仍然是一個絕症。可能正是如此,那科學家奧布里·德格雷修訂了他的說法...

但是,我卻從來都不會貿然把人類「長生不老」這種可能性抹煞,尤其是如果「現實」只是我或者別人的一個「夢」...

從現實去看,如果人真的活過 150 歲,甚至 1000 歲,肯定對每個人和整體人類有很多可預見的影響。例如很多退休計劃都是以 70、80、90 頂多 100 歲壽命去預算。如果人活超過 100 歲,很多人的晚期生活在積蓄用光了之後會變得艱難。社會的「退休」保障處理,肯定亦要從新訂製,甚至取消。所以,對於每個準備「退休」的人,擁有「可持續收入」才是較理想的退休計劃。

有人說如果人活過 1000 歲,「地球就會被擠爆了」。其實可以預計,如果人能夠長生不老,生育將會是配額制,只有因有人死亡(如死於意外、自殺),才容許讓人生小孩。

人可以戰勝「死亡」,將會是一個有趣的小說意念。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奧巴馬,小時候「見識」過的中國人

正在看一本美國總統奧巴馬於 1995 年出版的書,名為《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內容是奧巴馬的生平自述,和他對膚色、種族的認知之路。只看了書的大約三分之一,說到奧巴馬剛進了大學 (Occidental College)。

很意外,書中有一小節竟然提及一個中國人家庭。在第 53 頁,情節為:奧巴馬在 10 歲時從印尼乘飛機回到夏威夷,正在入境大堂等候:

「I looked to the front of the line, where a Chinese family seemed to be having some problems with the customs officials.  They had been a lively bunch during the flight from Hong Kong, the father taking off his shoes and padding up and down the aisles, the children clambering over seats, the mother and grandmother hoarding pillows and blankets and chattering endlessly to one another.  Now the family was standing absolutely still, trying to will themselves invisible, their eyes silently following the hands that riffled through their passports and luggage with a menacing calm.」

不知那中國人家庭是否香港人。不過,當年是 1971年,中國大陸家庭到夏威夷的應該不多吧,看來是香港家庭的機會大一點。書中有如此細緻的描寫,肯定是一件令當今美國總統「感受」很深的事件。

那是40年前的事了,不知現在的香港、中國人進步、文明了多少...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美國數目最多的餐館類別是:中餐館!

根據 Yahoo! US 題為《Most popular type of restaurant in U.S.》的影片報導,美國最流行的餐館類別,不是漢堡包店或 pizza 店,竟然是中餐館!據該報導,中餐館的數目大約有 46000,比 McDonald's, Burger King, Wendy's, Pizza Hut 和 Domino's 的數目加起來還要多!

嘩,估不到...

該報導還有介紹一些中餐在美國的歷史,和一些美國才有的「中菜」和特色,例如美國才有、中國找不到的「雜碎」和「Fortune Cookies 運程曲奇」。有興趣的可 click 過去看一下。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iBond,最好少啲人抽...

讀了、聽了一些關於政府通脹掛鈎債券 iBond 的報導,如明報的相關報導。「例牌」,有不少批評的聽音。

今天早上,聽到港台的一個新聞節目裡,有記者訪問一嘉賓,說 iBond 的回報有沒有機會增加,嘉賓說估計不會,因為估計通脹大升的可能性不會太大,記者再三追問通脹不大升的原因云云。

很明顯,記者根本不明白 iBond 的目的。iBond 的本質,是不會帶給投資者利益,意思是三年後你的每手 iBond 價值,恰恰會是等於今天你的一萬元價值。如果通脹大幅上升,數字上回報是多了,但實際上和通脹小幅上升的回報價值上是一樣。相反,由於 iBond 有最低息率 1%,如果通脹小於 1%,甚至發生通縮的話,那 iBond 才會有真正的價值增加。所以,認購了 iBond 的人,無需要希望 iBond  的面值大幅上升。

沒有價值增加,那為什麼要買?問題是現在把錢存在銀行,基本上是沒有利息。今天存在銀行的一萬元,三年後的價值會因通脹的蠶食,可能等於現在的 9千、甚至 8 千元多,視乎真實通脹率而定。

所以,iBond 是優於銀行儲蓄。當然,對很多沒有儲蓄的香港人,根本是事不關己。

另外,有些人說自己投資回報會更好。那些「高手」,當然不用儲蓄,更不用買 iBond。不過,不知那些人有多少是真正的投資「高手」,而不是被投資經紀洗腦,又或者是自欺欺人。

又有學者質疑政府收集 iBond 投資金額後,有何用途,並估計 「iBond 的利息很可能是從庫房補貼」。

我也不知道政府收集 iBond 資金的用途。如無特別用途,我估計會用來投資吧。如果政府有財金專才的投資也跑不贏通脹,要「從庫房補貼」,那一般市民豈不更難在投資獲利?換句話說,政府的投資要贏通脹,把握、成功機會會比我們一般市民大吧?

希望少點人認購吧,因為我想認購一些...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民陣涉「篤數」三倍 拒修訂

讀題為《民陣涉「篤數」三倍 拒修訂》的報導。

文中見到泛民政客的言論:「學者的估算數字不一定正確」、「無需要解釋」、「全世界的遊行活動中,都沒有組織一定要解釋其遊行人數的計算方法」、「拒絕正面回應」、「市民不要費時討論這議題」、「你想咁寫就咁寫」,他們弄虛造假的手段、態度,和極權政府、獨裁政權,有什麼分別?

他們,究竟是真民主,抑或只是一班未奪得政權,骨子裡一樣是獨裁者的政客?




普查問卷列黑人白人被指歧視

見到題為《普查問卷列黑人白人被指歧視 學者:有分等級意味 問題混淆種族國籍》的報導。節錄自該報導:

2011年人口普查已正式展開,今年問卷特別就「種族」蒐集詳細資料,本報接獲投訴,指問卷將人口以膚色分類為「白人」、「黑人」,是帶有歧視,至於供
「亞洲人」選擇的「種族」選項,是華人、印尼人、孟加拉人等,然而華人只是統稱,漢滿蒙回藏等才是種族。中大人類學學者亦指出,此問卷將國籍和種族概念全
部混淆,而在種族歧視歷史中,以膚色分人種是有將人分等級的意味

哦,問膚色是帶有歧視?請問啲學者,噉問性別喺咪有性別歧視?問年齡喺咪有年齡歧視?

究竟學者明唔明白「普查」嘅目的同意思?問事實(fact!)都有問題?又唔喺利益分配,又唔喺話人喺「白皮豬」、「支那人」、「黑鬼」,何來算是歧視?

提都唔得,唔通喺 He-Who-Must-Not-Be-Named

呢啲無風起浪、欲加之罪太多,譁眾取寵的記者、「學者」更不少,講多都嘥我時間。

p.s. 唔...不知什麼原因,Yahoo! 香港相關的連結變成不正確,可嘗試新浪網的相同轉載吧!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港言論自由達岌岌可危地步?

轉載自 Yahoo! 香港引述商業電台的報導

香港記者協會發表最新一份 言論自由年報,指本港言論自由已達到岌岌可危地步,一國已凌駕兩制,港府越來越遷就北京的意願,見到近期警方在處理示威遊行的手法,越來越粗暴,好像七一遊行,除針對示威者外,連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也被阻,一名實習記者被帶到警署。
記協認為政府在發布消息手法上,越來越不公開,例如遞補機制方案,並無正式記者會,而選擇閉門吹風,及官員只是回答幾條提問,記協將約見警方及有關部門,反映意見。

節錄自 Yahoo! 香港引述星島日報的報導

記協表示,七一遊行當日有記者被當作示威者般拘捕,又有無佩帶記者證的電視台攝影師,即使手持攝影機也遭驅趕。記協表明不接受有關做法,因根據警務通則,警方有責任協助傳媒採訪。

「言論自由已達到岌岌可危地步」?這點有什麼客觀事實根據?蘋果、東方、太陽、明報、商台、港台、各討論區,批評政府、罵政府的還少麼?遊行、集會還少麼?不是說批評、罵的全不對,但說「言論自由已達到岌岌可危地步」實在是荒謬。

「針對示威者」?不知道指的是什麼。除了那些由陶君行、梁國雄、陳偉業、黃毓民等人進行促意挑釁、阻塞交通等「示威者」之外,有什麼和平的示威者被「針對」、言論自由被剝奪?

「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也被阻,一名實習記者被帶到警署。」這是對事抑或是對人?「人權監察總幹事」、「記者」若果犯法、違紀,難道便不應繩之於法麼?若果他們是無理被拘捕,那麼當然應對事件加以 譴責,但不是因為那人的身份!因當事人的身份而出作的批評,而不是因為當事人有沒有違法,是身份凌駕法律的潛意識投射。

「無佩帶記者證的電視台攝影師,即使手持攝影機也遭驅趕。」我不明白有什麼問題。「無佩帶記者證」的人,警方憑什麼知道他是記者?是不是怪責警員「有眼不識泰山」,認不出記者協會的所有會員、抑或是「手持攝影機」的人都不應驅趕?

「記協認為政府在發布消息手法上,越來越不公開」,縱使是事實,是不應該,但這和言論自由有什麼關係?

說「本港言論自由已達到岌岌可危地步」,是危言聳聽;出自記者協會,正正顯示出香港記者沒有中立的政治立場。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百呎家苦讀 少女盼逃出劏房

見到 Yahoo! 首頁有一題為「百呎家苦讀 少女盼逃出劏房」的報導。

見到文中,描述一名於「狀元搖籃」恒生商學書院完成兩年預科的陳同學,和母親及正讀中大的姊姊同住在深水埗百餘呎的「劏房」。她在廳房狹縫中溫習讀書,期盼在高考中能獲佳績升讀科大環球金融,將來加入投資銀行改善生活,離開危機四伏的舊區。

看到這努力求學並得到好成績的兩姊妹,很敬佩她們,文中亦可看到母親在極貧乏的生活條件下,努力為兩女兒提供學習環境。

其實,這亦是六、七、八十年代很多努力耕耘香港人的脫貧故事。

本來,這報導是一個很正面的故事,但見到人們在報導留下的留言,令我看到很多低水平,只懂抱怨的香港人。

有人說「政府還不起公屋and居屋」。其實關於這點,報導中有一疑團:文中說該家庭 1998 年來港,但去年才申請公屋,但文中沒有說明為什麼該家庭並不是於住滿 7 年(即 2005 年後)儘快申請。去年才申請,未獲分派是很自然的。

不過,該家庭亦好像沒有在這方面怪責政府,只是那些「超正義」「好人」借機有理沒理狂插政府。

亦有人留言「又係呢d大陸人落黎爭公屋」。其實,文中從未有說該家庭怪責政府。我覺得這一家三口將來會是對香港社會有貢獻的人,我不介意她們到香港來。相反,有些人,包括新移民或香港土生土長的人,只懂罵政府,要政府(即是香港的納稅人)去救助,才是最討人厭!

直到我寫這篇網誌時,這篇報導的留言討論中,並未見有水平的評論。若果這些留言是具代表性,又一證明香港人的水平正在下降。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生還者

有人說,動物在大自然生活是艱難的。每一種動物,除了要找尋食物,也要逃避自己被獵殺。水災、旱災都會令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可以見到動物們默默地拖著疲乏的瘦弱身軀,盡力去找尋生存所需,直到生命燃燒殆盡為止。

牠們是真正的命運對抗者、殘酷大自然的生還者。而且,牠們順天知命:雖然奮力求生,但也接受死亡。我尊敬那些動物。

人類離開大自然之後,很多人都沒有了這種能力。依賴他人,怨天尤人成為習慣,就算只是小逆境,都大呼大叫,要人拯救。

人類說自己是萬物之靈,實在不能成立。

有錢派都咁煩?

政府派 6000 元,有些市民、議員說要登記麻煩,又說長者會去銀行排隊登記,這樣那樣,總之是覺得政府煩了他般。

市民、長者如果知道政府派錢、知道幾時開始登記、知道那銀行有得登記,難道就是不知道登記日期不只一天、不知道可以把表投入收集箱,不用去排隊,去和人迫嗎?

當然,有些人(包括長者或非長者)就是怕「執輸」,硬要去排隊,那些人你是拿他沒辦法。

而且,你估計不用長者登記,便可解決問題麼?長者不用登記,我肯定有一些長者會擔心政府究竟知不知他們合資格,會不會遺漏了他們,結果在收到錢之前,一樣徨徨不可終日。

填份表,有多難?

議員說要用「現有渠道」,不應要市民登記。什麼是「現有渠道」?市民肯定政府「現有渠道」的通訊地址是正確嗎?結果可能是幾十種人有幾十種地址,又有些人會要求核對政府所用的地址。結果是一些人可能的確免了填表、遞表的麻煩,但多了很多「非一般」情況要特別人手去處理。

統一做法,對整個行動的運作肯定是簡單了。市民填份表、跟著可以用多種途徑提交,咁都話煩?

明明是可以開開心心拿 6000 元,市民、議員硬要雞蛋裡挑骨頭,好處很委屈般,這種心態,永遠也得不到快樂。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處女三文魚?

見到 Yahoo! 首頁有題為「$88必試處女三文魚腩刺身」的團購

不知那個才子、才女想出「處女三文魚」這名稱。

什麼是「處女三文魚」?據廣告,其實是「1公斤的野生三文魚」,換言之,是未成年的三文魚吧!

按習慣,未成年的豬稱為「乳豬」,未成年、體型小的鴿稱為「乳鴿」,那這「1公斤的野生三文魚」是否稱為「乳三文魚」或真接稱為「幼三文魚」更符合習慣?

那條魚是「處女」或是「處男」,不知賣者如何分得清?若果明明是「處男」,當作「處女」賣,是否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到那食肆,不知有沒有食客叫得出「唔該,要一客『處女三文魚』﹗」?

對我來說,不必試了。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短視的人類

昨天晚上,看了明珠台關於人類危害海洋生態的節目《The Death of Oceans?》,其中講解了人類如何以排出二氧化碳、過份捕魚等去破壞海洋生態,令到物種滅絕。其中更引述專家估計,如果人類繼續現在的商業大規模捕魚,大型魚類(如吞拿魚、馬林魚、鯊魚等)將會於 2050 年滅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無法估計。

按道理,要阻止這趨勢很簡單,人類只要限制捕獵便成。但是,大部份人類都是自私又短視的,明知殺雞取卵不是長遠之策,但很多人都本著「自己都唔知有幾長命」、「今朝有酒今朝醉」,民主世界的掌權者不敢逆人民意願,極權世界的掌權者又覺得無必要在這方面逆人民意願,結果是那管有智慧的科學家們的苦苦勸告,低智慧的大部份人類繼續瘋狂榨取海洋資源。

自己生在當今世代,真的算是幸福。科技剛高速發展,生活比舊時代舒適很多,自然環境的破壞未到災難地步。再過 50、100 年,那時的人類可能再次要在劇烈變壞的大自然中掙扎求生。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立法會替補機制不理想

政府為防止有立法會議員,再次以辭職去進行所謂變相公投,打算立法規定將來如有立法會議員離職,將不會進行補選,會以之前選舉的第二高得票者直接繼承。

我同意要堵塞議員能隨意辭職再選的舉動,否則,議員動輒以那形式,進行自誇很有意思,實則沒有成效的變相公投,可以浪費很多納稅人的時間和金錢。(最近還聽到公社黨說上次的「公投」很成功,覺得很可笑。)

但是,現在一刀切地把一切情況都不舉行補選,我覺得並不公平。之前選民屬意的人,可能之後改變了立場,變成不合之前選民的期望。而且,因為替代人早被知曉,若果有人為政治目的,迫使在任議員辭職,甚至對他們進行威嚇(甚至暗殺),那議會可以變成只得行兇集團的一種聲音。

雖然香港尚算是安全的社會,議員們代表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不是很高,應該不會有人打算進行政治威嚇、暗殺吧。但是,這可怕的可能性實在不能抹煞。

我覺得政府應改良動議。如果出缺的原因是議員身故,又或經政府醫生證明議員因傷或病不能繼續議員職務,應該要進行補選。若果議員未有提供合理原因辭職,警方可能要主動調查議員是否受到威嚇。其他情況下不進行補選,我覺得可以接受。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復建居屋,明知故犯?

政府從多方面放風,將會恢復建居屋。

居屋,本質上是並不公平的。它讓一撮中層市民得到政府資助,得到不動產,即是得到利益,而利益可能不是一個小數目,根據過往經驗,可從數十萬至過百萬元。這種只有一撮人有資格申請,其中的一少部份人才能得到,相等於香港政府搞大抽獎,但只有某些人可以參加一樣,並不公平。

早數天,特首在外地接受訪問時,說香港並沒有「冇瓦遮頭」,只是要協助中產置業。為什麼中產要置業?很大部份只不過是為了有(好像是)「賺硬」的投資罷了。

當然,實在亦有些人亦因為希望擺脫私樓租金貴及租金有可能不受控制地上調,所以覺得要買樓防止。但是,要解決那些人的租金、住屋問題,除了興建居屋之外,實在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我同意現在有一階層的人,剛超過公屋申請限額,房屋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他們租住私人樓,租金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結果生活環境比公屋居民還差很多。我覺得一個解決的辦法,是把公屋申請的上限大幅調高,而公屋的租金根據每戶的收入而個別釐定,收入低的交少一點租、收入高的交多一點租,讓市民選擇租公屋、租私樓到買私樓,有一涵蓋各種需要的連續光譜,不至發生斷層,令一些根本不能租私樓、買樓的人,揹上租甚至買私樓沉重的負擔,做成生活困難,滋生出對地產商、政府的怨懟。

我覺得把公屋申請限額上調,既可以解決有需要的市民的住屋需要,又避免了政府資產不公平地送給一部份人,是比興建居屋合理的方法。

政府說「復建居屋的聲音」很大,便去照做,是可悲。議員說要聽取民意、反映民意,但是沒有人去讓市民清楚利害關係。好像早前有不少議員說市民要吸煙,所以不應加煙稅,這和以前奸臣奉承昏君、父母縱容子女無大分別。

議員只會對聲音最大的市民的要求唯唯諾諾、盲目奉承。忠言逆耳,他們當然不會對市民說。他們不單不會把道理說清楚,讓市民明辨是非,還搧風點火,讓市民更覺冤屈。那邊廂政府又不懂擇善固執,又缺乏和市民溝通的有效途徑,只是懦弱地屈服於「聲音很大」的市民,求解短期困境,顧不了市民整體和長遠利益。

興衰起落,早知是抗拒不了的必然規律,且看香港在這樣的政府、政客之下,是否盛極而衰了...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國民教育和洗腦

教育,一向都是「洗腦」的一種。教學生努力讀書,對父母要孝順,對別人要有愛心,不是「洗腦」麼?只不過「洗腦」是負面名詞罷了。

若果教的,是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有利,那是好的洗腦,真的是把腦筋洗乾淨。

若果教的,是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有害的,那是髒水洗腦,思想愈洗愈黑。

據我所知,正擬推行的「國民教育」科是類似體育、音樂等「閒科」,是不計入升讀大學等成績的,那學校和老師為什麼不自由決定所教的主題和取材?就算被迫使用有指定立場的教科書和教材,老師難道不可以在教授時「加料」,指出問題,加入其他的觀點?只要不是有學生必須參加的公開考試,並有「大會」指定答案,我不明白老師們為什麼會擔心「洗腦」。有一個可能,是那些老師自己不辨是非,只懂根據收到的教材,不經消化,直接傳給學生。這種低水平老師,恐怕是有的。

另外,愛國,一定是對的。很多(全部?)泛民都說自己「不愛黨(共產黨),但很愛國」,那教學生愛國的國民教育,洗學生腦,有什麼問題?

其實,若學校能成功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去明辨是非,那用擔心學生被洗腦?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滿腔怒火,才合潮流?

你不會從報紙、電台等媒體,聽到「同舟共濟」、「和衷共濟」、「待人以寬」等。它們教市民的,是為自己抗爭,不擇手段。為自己的個人自由、舒適、利益,不惜 犧牲其他人的自由、舒適、利益。很多市民在耳濡目染之下,變得思想、視野很狹窄。一個很明顯的現像,之前多次有人把和人爭執的片段,上載到 YouTube ,很明顯是覺得自己理直氣壯,那知影片給旁觀者看後,把事主批評為盲不講理。

說公平話的人、客觀看事情的人、對事不對人的人,不多見了。聲大夾惡、自以為是、以自己的聲音蓋過他人的聲音、打著「正義」的幌子去打擊不同意見的人,卻比比皆是。

什麼是潮流,再明顯不過了。

隨波逐流易,抗拒潮流難。做不了「逐流」,只好做「世遺」罷了...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口同鼻拗,嘥氣

立法會正在進行葛輝對政府高官的指控

誰說真話、誰說假話,我不知道,因為除了當事人之外,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其他人根本無從客觀評定。

我對於那些只有口頭證據(即是沒有實質證據)的指控覺得很浪費時間,根本不會有結果。好像葛輝這次,既然打算毅然辭職並高調告發官員,為什麼不先搜尋一下證據?把相關的電郵存檔、電話甚至面談錄音,不就成了鐵證如山,不用在這裡浪費立法會、市民的時間嗎?

葛輝身為前 IT 部門官員,只會口頭指控,若果並非誣陷,那能力實在比不上懂得用視像鏡頭搜集證據,並成功告鄰居燒香的一般市民。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Windows 8,失敗!





看了 Yahoo! US 關於 Microsoft Windows 8 作業系統的介紹

給我(和大部份其他人)的第一印象,介面的設計很明顯是跟隨 Microsoft 的智能電話作業系統 Windows Phone 7 ,是用手指去控制介面。

與其說 Microsoft 「創新」將手指觸控帶到桌面電腦(Desktop Computer)上,我覺得它是「跟隨」iPhone 把指控作為操控方法。我覺得 Microsoft 此舉這將會是極大錯誤。對它公司的傷害,輕則用戶維持使用 Windows 7 (或者 Windows XP),重則用戶轉投 Mac 或者 Unix/Linux。

無疑,用手指而不用觸控筆,作為控制電話方面,有其方便使用的優點:打電話、翻查電話簿等簡單工作,用手指比要拿出觸控筆是方便得多。但是,我覺得優點是僅此而矣。用手指作為主要甚至唯一操控方法,我覺得是有很大的缺點。手指的觸控面比觸控筆、老鼠游標大很多,所以那些介面上可能會被點選的項目,便不可以造得太細小。最明顯的是智能電話上的虛擬鍵盤,佔去電話顯示屏的大部份位置。相比以前以觸控筆為主的電子手帳,鍵盤霸佔的地方大了很多。

iPad 和 Android 3 Honeycomb 這些平板電腦系統繼續沿襲這種手指觸控形式,我覺得已經是一「偷懶」的做法,因為和智能電話相比,平板電腦的作用應更「認真」,除了玩玩遊戲、看看片、聽聽歌之外,更期望可合理地用作打文件、以桌上電腦瀏覽形式去看互聯網等。只用手指的話,顯示屏上的觸控元件便要霸佔很多地方,顯示資料的地方便會相對減少。

和老鼠相比,以手指觸控桌面電腦更有一大缺點:顯示屏上的觸控點分佈在一尺多乘一尺半多的面積上,以手指觸控的話,用戶的手便要凌空在這一平方尺多上移動。相對用鼠標,只須在桌面上移動老鼠上下左右幾寸相比,費力很多!

介面設計上,老鼠有左右擊之分,鼠標在元件上(mouse over)可以進行特別動作,例如提供提示等。這些都是用手指所做不到的。

成本上,老鼠的價錢是比觸控屏便宜十數至數十陪。而且,老鼠壞了要更換很容易,觸控顯示屏的觸控壞了,恐怕要更換便很麻煩和昂貴。

Windows 8 ,若果定位為替代 Windows 7 作為桌上電腦操作系統,我預言它是失敗之作。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什麼是「對事不對人」?

「對事不對人」,道理很簡單,大部份人都明白。

但是,很多人都不會遵從。大部份議員都是「敵我分明」,不理青紅皂白,政敵、政府官員一有負面新聞,不理傳聞是否有證據支持、是否合理,便大加鞭撻,相反「自己人」出事,便大事化小,視若無睹。

見到很多律師議員,為打擊政敵,不理對政敵的指摘是否合乎邏輯,不單不會說公道話,更落井下石,大佔政治便宜。若果說不是盲目針對,那我很懷疑律師(包括大律師)的辯護、邏輯推論能力,是否比我一般人還不如?



小童與海獺

So cute!


(連結自 Yahoo! Video 網頁)

天真的小童和天真的海獺,自得其樂。旁人亦看得很愉快。
快樂可以很簡單。

牽手的海獺: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關於美國的"Sovereign Citizen"

剛在亞視英文台重播的《60分鐘時事雜誌 – 60 Minutes》看到關於美國一群自稱「sovereign citizens」的人的報導。

「Sovereign Citizen」字面意思是「有主權的公民」。這些人很多都是生活上不如意,例如破產、失業、失婚等。他們很多都擁有槍械,有不少涉及槍擊和爆炸案。這群人認為政府權力過大,所以覺得自己不應受政府約束,自己可以凌駕法律之上。他們也喜歡以法律手段去打擊執法人員,通常是提出對執法人員的財產的擁有權,或者聲稱那些是給他的抵押品。他們明知不會獲得那些財產,但這些申訴卻會令到那些執法人員得到麻煩,而且會影響他們的信貸記錄。

在正常人眼人,相信都會覺得這些「Sovereign Citizen」是心理和腦筋有問題的暴力份子。可惜,這類人不是美國才有,我覺得香港也有類似的人。動輒說自己「公民抗命」、說「警權過大」、對政府官員、執法人員以語言甚至行動挑釁的,愈來愈多。慶幸的是,香港還有槍械管制罷了。

可瀏覽 CBS 新聞網站的相關報導和影片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No man is an island .... what a pity.

生活在香港這大都會,每天聽到不同的爭拗,實在令人厭煩!
難怪以前很多人都嚮往世外桃源,遠離紛爭與煩擾。

若果人人都「自掃門前雪」,不打擾他人,不被人打擾,樂天知命,隨遇而安,未嘗不是好事。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誰對誰錯,有多錯?

阿甲在行人交通燈前,見到雖然是紅燈,但直直的馬路來回方向都看不到有車輛行駛,而且阿甲對於這道路很熟悉,所以貪快沒有等綠燈便橫過了馬路。

阿乙剛巧在附近,而且把阿甲過馬路的情形拍下了。阿乙一向和阿甲有心病,於是向警方舉報,還提供影片作為證據。

法庭開審,法官見證據確鑿,便判阿甲有罪,依例被罰。

阿甲抱怨阿乙公報私仇,阿乙說阿甲是其身不正,怨不得他人。他還認為阿甲是抱怨法官、質疑法官司法。

阿甲有沒有錯呢?如有,有多錯呢?他有否抱怨法官呢?

阿乙有沒有錯呢?他算是正人君子,抑或奸險小人?

法官有沒有錯呢?

...

這故事是否似曾相識呢?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再彈遊學團

關愛基金的最受爭議項目:資助學生參加遊學團,普遍的反應一直是毀多於譽。今天又看到 Yahoo! 首頁有一財經方面的相關文章

我之前的網誌已經表示對於資助遊學團,很是驚訝和不滿。很多人都已經提出不贊成的理由,我不想再全部重覆。只想強調一點,且不說我覺得遊學團是旅行社的促銷噱頭、學校和學生家長炫耀財富的有型無實之舉,就算真的對學生有用,關愛基金資助三千元,學生家庭卻要付出其他開支,例如旅行喼、旅行背囊、來回機場的交通費、旅行期間的零用費等等。如果旅行團不是包所有飯餐,便更要應付飯錢。對於(真正的)草根階層,正所謂香港的俚語:「人出雞你出豉油,你都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關愛基金委員會仍堅持這資助遊學團項目,而不是其他更迫切、更具成本效益的項目。有人說他們不知人間疾苦,只知窮人「沒有肉糜」吃,而不知有更基本需要。我還懷疑是否他們挑容易的事去做:要派錢,還有比派錢到遊學團容易麼?每人派三千,派他一億幾千萬還不易麼?那便不用花腦筋在想其他更多項目上了。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以有限為無限...

這兩天看到一些報導關於電訊商那些聲稱無限的數據服務計劃,其實巧立名目的限制多多、陷阱多多,報導有例子日費由 168 元變成 4.6 萬元!

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制止這些赤裸裸的虛假無限服務計劃,為什麼不可控告那些電訊商「商業詐騙」?是不可以,抑或是未曾嘗試?

立法會議員對於「奸商」不是恨之入骨麼,為什麼對這些電訊商如此寬容?為什麼不搞些遊行?

後續:

電訊大酒店推出任食自助餐。阿甲和阿乙見到價錢可以,便光顧了。

阿甲見到有自己喜歡的三文魚刺身,於是連吃了幾碟。正當意猶未盡,想再拿的時候,被侍應阻止。

「為什麼不讓我拿三文魚?不是無限任吃麼?」阿甲不明所以地問。

「是無限任吃的,不過我們訂有公平使用條款,你吃多過三碟,便要停止囉。」侍應回答。

「吓?」阿甲 O 了嘴。

旁邊的阿乙見到,覺得事不關己,因為他只是每樣食物吃了一些,沒有被侍應以「公平使用」條款阻止。吃過飽飽之後,便結帳。那知一看帳單,不禁傻了眼。

「部長,你們是否打錯帳單?怎麼任食自助餐不是168元麼,怎麼變了4萬6千元?」阿乙驚訝地問。

「先生,168元的任食自助餐只包左邊那長檯的20款食物,你吃的另一張檯上的60款食物是另外收費的。」部長答。

阿乙聽了又驚又怒,問部長:「什麼,只是一部份免費?為什麼之前你們不說清楚,又不在食物前顯示警告?」

部長沒好氣地答:「你可以問清楚啊!不問是你自己的責任了。」

從此,阿甲和阿乙去吃自助餐,有了心理陰影,不停地問:
「有沒有公平條款?」
「有沒有珍惜食物條款?」
「這食物要否另外付費?」
「這杯水要否另外付費?」
「這紙巾要否另外付費?」
「這豉油要否另外付費?」
「去廁所要否另外付費?」
「問你問題要否另外付費?」
...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免治肉溝其他東西

見到《熱門討論》有《佳寶出賤招 – 免治牛肉溝豬肉》一題,是討論關於連鎖超市佳寶被懷疑以豬肉滲入較高價的牛肉售賣,欺騙顧客。

沒有在佳寶購物的經驗,反而曾在百佳(是 Taste,作百佳論)和惠康購買冰鮮免治豬肉,發覺有滲入豬皮!最不愉快的一次發生在百佳,煮了一部份,發覺有相當多豬皮成份而吃不下,全部拋棄掉。我估計那些奸商以為碎豬皮被混進半肥瘦的豬肉碎中,煮熟後會被當作肥肉吧!那當然是自欺欺人、一廂情願的想法。現在,基本上不會再買免治豬肉,只買免治「瘦」豬肉,而且見到肉色可疑的會寧可不買。

那些整古作怪,自以為聰明的奸商,做壞了自己的招牌,可能佔到一時的便宜,卻影響了自己長遠的生意,何必呢?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去做生意?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高官病要公開?

有沒有病,為什麼要公開?
若果是辦事不力,沒病的也應問責,下台。
若果是對工作沒有影響,那無論那官員是否有頑疾、絕症、殘廢,與其他人有何關係?其他人為什麼需要知道?
在以前工作的公司,同事請假,據聞基於保護私隱,上司不可公布期放假性質。公司尊重職員,同事亦互相尊重。
要高官公開自己的有病情況,我看不到有什麼合理原因。
重申:對官員的讚賞或者批評,只應根據其表現,和其他因素無關。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人有好壞

富人,有好人,有壞人。
窮人,有好人,有壞人。
議員,有好人,有壞人。
市民,有好人,有壞人。
老闆,有好人,有壞人。
僱員,有好人,有壞人。
一群類似甚至同樣身份的人中,很多時都不會純粹是好人或者壞人。
不應一竹竿打一船人。
道理是簡單,但很多時人們都忘記了這道理,受人唆擺,被人迷惑。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圖書館今昔

從小時候,便經常到圖書館。小時候生活條件並不富裕,圖書館便成為餘暇時消磨時間的免費娛樂。童年時,基本上任何有圖畫的書都喜歡看。不論是中外名著的簡化、圖畫版,或是科普讀物,都看得很有趣味。可惜的是漫畫方面,除了幾本《兒童樂園》,看了不明所以的《花生漫畫》之外,印象中別的都沒有。

到了中學時代,開始讀武俠小說、科幻小說,那時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的作品,要找得到要看的一集去借閱,不容易得很,因為供不應求。那時也喜歡看一些翻譯外國現代小說,如 Stephen King 等的作品,可惜這類小說當年圖書館提供的不多,看到一些是有出版的、自己有興趣但圖書館並沒有收納的,很是無奈。

除了小說之外,其他實用性的書也很少。當年電腦有關的書,不落後、真正有用的,非常少。

現在的圖書館,藏書多了、有用了很多。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算是供過於求。當然,那些名家作品都已經是幾十年的歷史,電視、電影拍過無數次,要看的人恐怕已不多了。(不過,我覺得中學生,讀一下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對中文有幫助。)

翻譯小說,多到不得了。

一些相當新(...不是最新)的外國英語小說,也相當易借得到。今天剛借了2010 年 11 月出版,Dennis Lehane 的 《Moonlight Mile》。英語小說,不再是只有半世紀、一世紀之前的那些《福爾摩斯探案》、《傲慢與偏見》等。

電腦書,也算是相當追得上。電腦這些日新月異的科技,如果買書的話,幾年後便不再有用。可以借得到的話便最好了。當然,很多電腦的資訊,從互聯網上也找得到,但很多時書上的資料始終較有條理和從序漸進,閱讀也較方便。最喜歡的實用書,包括那些《xxxx for Dummies》、《Sams Teach Yourself》等系列。

圖書館裡的漫畫也多了。《叮噹》(...《多啦A夢》)、手塚治蟲的作品、英語的《超人 Superman》、《呆伯特 Dilbert》等都唾手可得。和其他有相當歷史的名作一樣,大部份讀者都不覺得新鮮,看的人不多了。

我覺得現代資訊、娛樂氾濫,雖然圖書館的書和服務多了,到圖書館的人卻不見到相應增加。不過,這正好給那些不很富裕的家庭、市民一個獲得免費資訊、娛樂來源的好地方。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港版三中三

大陸的行騙、虛假廣告有真的不少,而且有些更堂而皇之在電視上播出,有時真的令人疑幻疑真。最多的是減肥、豐胸、增高廣告,其他還看過洗蔬果、有益電子煙等等。

最近流行的預測六合彩,所謂港版三中三,雖然剪接算做得不錯,但各演員的突兀表現,濃厚的鄉音,荒誕的「經驗分享」,看了實在令人發笑,很有看周星馳電影的感覺。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電費補貼變相鼓勵用電?

報導,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反對政府過去數年的資助市民電費政策,指等於是鼓勵市民用電,並舉證指在資助期間,香港年總電量推高了幾個巴仙。

政府的電費資助是有限額但無限期,我看不到理由特別去多用電把資助快些用光。所以,人同此心,因為電費資助而浪費多了電力的人,要麼是誤解了計劃有期限,要麼是怕計劃會突然取消,要麼是不明白少給了電費的錢可以另作他用。無論那個可能,數目應該不多。總電量幾個巴仙的起跌,實在沒有指標作用。地球之友可否證明那幾個巴仙的增加,和天氣比往年熱或者冷,又或者跟人口增長、進一步的城市化無關?就算真的是有少數因為對政策無知、無環保意識的市民浪費多了電力,是否因此而把對很多基層市民直接受惠的政策取消?

環保是重要,亦都是每人個人都責無旁貸,但環保亦不應過份,影響市民生活、社會需要的發展、增加窮苦市民的負擔。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拉登之死

拉登,我覺得死不足惜。

上百上千無辜的人因他策劃的 911 襲擊而死,而且他沒有任何悔意,絕對需要為事件負責。死刑絕不為過。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電視上宣佈消息的取態,我覺得正確。雖然拉登罪大惡極,但奪人生命實在不是令人快樂的事,重點是能夠讓數千個受害人的家人,討回一個公道,心頭的重擔能放下,事件有個了結。

聽到有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看似慈悲為懷,我覺得只是自命清高,沒有親人在恐怖襲擊中受害而未能體會那些苦主的傷痛。當事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原諒、放過拉登,其他人說那些話並不恰當,也不是「凡人」會有的想法。若果是因為害怕被報復而不去打擊拉登等恐怖份子,不單有負受害人公道,更會令那些暴徒更加有恃無恐。



雷神奇俠觀後有感

今天跑了去看《雷神奇俠 Thor》。抱著看特技的心態,電影的整體成績算是 OK 吧。實在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去談的,有三點倒想說一下:

  • 我覺得電影的 3 D 效果並不理想。看了一下 Wikipedia 關於這片的介紹,說主要的拍攝是以 2D 為主,難怪...
  • 看之前曾經聽說如其他 Marvel 的影片一樣,字幕出過了之後還有一節影片,但見到絕大部份觀眾一出字幕便離開,在場帶位員沒有提示觀眾,我不會怪他們,但帶位員叫觀眾從前面出口離開,還多謝觀眾觀看,實在做成影片已完的感覺。相信絕大部份觀眾的離開明顯是以為影片已經完結,帶位員如果提醒一下,會更理想。曾經在另外一戲院看(應該是)鋼鐵奇俠,出字幕前影片加了字幕提示會有神秘片段,是較理想、為觀眾著想的好方法。
  • 意外地在影片中見到了曾在一系列《轟天炮 Lethal Weapon》電影中,久違了的女主角 Rene Russo,飾演 Thor 的母后。佔戲不多,不過風采依然。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夢中被騙

昨天晚上睡覺時發了一個不愉快的夢,夢中與朋友在餐廳中進餐時,不記得因何開罪了侍應,被騙離開朋友,獨自坐到餐廳的一角,奉上的食物沒吃過都給侍應們吃掉,到那時才知道自己是被騙了...大約是這時在半夜中短暫醒來。

也不打算找出、也不相信這夢有什麼「意思」,又或者可以「預測」了我的什麼命運,只是覺得「夢」真是很奇妙、奧秘的現像。明明是在我自己腦裡產生的虛幻世界和事情發展情節,怎麼我竟會被自己產生的陌生人所欺騙?

在現代社會中我覺得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現象剩下的已經不多,「夢」是其中一種。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特價...特別高價?



嘩,特價,定是有「著數」!

一件 4.5 元,兩件 9.5 元,那即是便宜了多少?唔...,等一等,怎麼買兩件平均比買一件還貴 2 毫半?難道是貨品太受歡迎,不想同一顧客買得太多?

答案:一件的真正價錢是 4.9 元...我知道,因為我買了一件...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人心不足

明明是得到多了,卻仍然忿忿不平,只因為人心不足。
知足常樂,很多人都做不到。
智慧低的人,當然更不易參透這道理,更易受人唆擺,只懂忿怒沒有了的半杯水,不懂享用有的半杯水,尤其是之前半杯甚至更少的水也接受得到。

滿腔怒火,有如「七傷拳」:「未傷敵、先傷己」,值得嗎?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議員反對加汽車首次登記稅的理由

自由黨的劉健儀說見到一排排的巴士在路上,不應把交通擠塞歸咎私家車。民建聯的陳克勤說有屯門居民共同以七人車出市區上班,油費一程只需 120 元,比乘公共交通要總共 140 元節慳 20 元。

陳議員,不知你是有心抑或無意,你舉的例子怎麼沒有泊車費?怎麼沒有購買七人車的成本費?

劉議員,你說路上增加的巴士也不少,那妳的建議是什麼?應減少巴士數目?應增加巴士費?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最低工資的計算,可以很簡單

當日子開始接近最低工資法例的 5 月 1 日生效日期,勞資雙方對法例好像愈來愈疑惑,覺得有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對於休息日、吃飯時間有否工資更是爭論不休,政府亦始終不肯一錘定音,說明有或者無。

其實,法例可以很簡單:是工作時間便要算作工時,要付至少每小時 28 元的最低工資,其他時間(如吃飯時間)或者日子(如休息日)便不需要付工資。如吃飯、或者休息日也計算工資,法例便會變得複雜,例如要訂明連續工作多少時間資方要提供有薪飯鐘、連續工作多少天要提供有薪休息日。而且,可以預計會有不少(姑且說是無良僱主吧)會以散工代替長工去迴避這些飯鐘、休息日要求,例如以上、下兩班甚至上、中、下三班;每星期以兩至三名員工去代替一個員工去避免支付有薪飯鐘和有薪休息日。

現在勞方和有工會背景的議員硬要資方給予有薪飯鐘錢和休息日,是要以個人利益不惜把法例複雜化,而且,這「利益」是短期的:就算現在真的訂立有薪飯鐘、休息日,今次僱主給你佔了便宜,以後再次檢討增加最低工資時,難道不會把那些有薪飯鐘、休息日成本計算進去麼?到時工人再無「著數」,但法例的複雜性已成,無必要地增加了勞資雙方的爭拗。

政府不把法例說清楚,只是不斷地以間接形式去希望僱主和工人自己去領會「飯鐘」和「休息日」不須計工錢,是不想做「醜人」罷了。

這兩天聽到不少僱主訴苦說成本大增,有大廈管理公司因要付最低工資而增加管理費,可以預計其他物價、服務費用也會因今次最低工資而增加,我覺得市民如果覺得訂立最低公資是合情、合理的事,便要預備因而付出更多,不要埋怨。這事例也正好讓市民體會一下,社會上的事情是一環扣一環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事不關己」的。好像有些議員、市民鼓吹的「全民退休保障」,好像只是政府付鈔,但「政府」的錢,是來自立稅人,當人口比例老化,到時可能要加薪俸稅等去增加收入去支付全民退休金。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扣人工

立法會今天的會議中,有不少議員動議扣減官員的人工,因為他們的表現未符(議員?)的期望。

立法會議員們,你們的表現也好不了多少,我覺得更差。從早前的調查你們的 13% 滿意率,看來大部份市民都不滿意你們的表現,你們有否自我檢討?有沒有「查找不足」?可有改善計畫?

你們懂得要求政府官員減扣人工,你們覺得你們自己是否更應先減?

若果今天舉行立法會選舉,我找不到滿意人選去投票。希望 2012 之前,有新政黨出現,能多做實事,真正為整體市民長遠利益,不譁眾取寵、不空喊「民主」口號的政黨出現。

不過,我不存厚望...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抗議港鐵加價,不如轉為公營

有政客、議員、市民抗議港鐵加價。

港鐵作為商業機構,有盈利是無可厚非。是否不合理利潤,我不知道。不過,如果利潤真的很巨大的話,港鐵的股價定會飛漲。港鐵近兩年的股價,都是窄幅 20 至 30 元上落。

那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究竟是否不公平、有問題呢?有的話,2007 年通過兩鐵合併和這票價機制時,立法會議員為什麼不指出問題所在?這些立法會議員是否把關不力,是否失職?應否全部引咎辭職?

抑或他們其實只是輸打贏要,逢加必反?

要港鐵不加價,實有干預自由商業運作之嫌。我覺得要麼,引入更多競爭,要麼政府把港鐵收購成為公營。

看香港議員、市民逢加價必怒氣沖沖、激烈反對,其實應該把所生活相關行業全收歸政府,全部免費...

不如再取消薪俸稅...

不如再每位市民每月派6千元...

希望不會有市民真的贊成我上面的荒謬提議...不過,很難說,可能有議員引用為黨綱也說不定。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App 氾濫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愈來愈流行,Apple 的 iTunes 和 Android Market 供人下載的免費、收費應用程式(Apps)也愈來愈多。

我覺得現在有不少 Apps 是「為 App 而 App」,因為有不少提供網上資訊或者串流服務的,其實以網站提供便可,實在不用另外開發一個 App。本來特別去開一個 App 亦無大不妥,但愈來愈的 App ,令到手機、平板電腦上的 icon 愈來愈多,而且用戶需要更新的 Apps 亦相應增加。公司開發、維護 Apps 所需要花的資源,亦比網頁所需的多。

所以,除非預計所開發的 App 可以離線工作,否則用 App 而不用網站,尤其是已有網站的,實在是浪費開發資源,亦令用戶增加麻煩。

當然,現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愈來愈流行,沒有特別給它們用的 Apps 好像有點落後,所以只好有理沒理都開發 App。

很欣賞 YouTube、Wikipedia 、Yahoo 等以針對 IOS 和 Android 的網站去提供服務,相反國泰航空、Google 地圖手機版等 Apps ,我覺得是沒有必要。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關愛基金資助學生到海外

看到關於關愛基金的報導,令我很驚訝的,是基金計劃資助學生到海外學習。

我以為成立關愛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讓那些 N 無人士,使他們在未能受到政府援助的情況下,可以從基金得到幫助,應付生活上的基本所需。

資助學生到海外學習?有那些學科香港是沒有的,學生必需在海外學習?縱使有,亦肯定不會多,對那些科目有興趣、有好表現,值得去外國學的窮學生肯定是少之又少。若果關愛基金打算給予資助的,是香港有的學科,那實在是亂花金錢!

很多議員、傳媒常說香港有多少多少 N 無人士,有多少多少家庭對於支持子女(在香港本土)的學費很感吃力,怎麼關愛基金不去照顧這些很基本又很必要的需要,卻去資助學生到海外這種不具成本效益的行為?

若果基於一些我不理解的原因,關愛基金不打算資助學生在港的基本教育,我寧可他們資助香港學生於非基本學科,例如音樂、美術等,讓花不起錢買樂器、買繪畫用具、接受有關訓練,又在那些方面有天份的窮學生,可以有機會發展,不致埋沒天份、浪費人材。那些相關的基礎訓練,只需在港進行已經可以,不用花大筆機票費、住宿費、學費等到海外去。

若果關愛基金真的資助學生到海外學習,那是白白把基金浪費了,令人又可惜、又氣憤!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4 份 1 美國成人有刑事案底

看到 Yahoo! US 一篇報導,說美國有六千五百萬人有刑事案底,即大約每四個成年美國人,就有一個!

文章的主題,是控訴很多美國僱主,不會僱用有案底的美國人。我同意應給予機會曾犯錯又改過的人,不過令我詫異的,是文章的評論部份,有讀者說那些僱主只願意聘請沒有案底和沒有信貸問題的人,是找一些「完美的機械人 perfect robot」。原來在美國人心中,不犯罪、沒欠債的人就是「完美」、就是沒有思考的機械人?這不是做一個人的最基本要求嗎?

看到大部份評論都是那立場,令我看到美國人目無法紀的生活態度,只求個人自由、享眼前樂,不理會亦不願承擔後果。

香港人很多都崇尚西方社會,希望他們不要把這些歪曲的是非觀也學了...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美電視劇《迷 Lost》的終結

美國電視連續劇《迷 Lost》,在美國於 2004 年首播第一季,在去了 2010 年播出了最後一季,即第 6 季,昨天,明珠台亦播出了最後 2 小時的大結局。

追看了這電視劇 7 年,看到結局感受很多。從一部懸疑片去看,雖然製作者嘗試去解釋劇中有的疑團,但好像有一些仍然是沒有給予答案,有些縱使有答案,但卻欠缺說服力。例如:Jacob 在茫茫人海中怎樣選擇和找到 Jack 等繼承者、北極熊代表的意思、神秘數字的意義、為什麼 Jacob 不讓到島上的人離開等等。(可能有些曾經在劇中有合理解答也說不定,7 年長實在不是每個細節也能記清楚。)

在最後這一季,島上的正邪、黑白身份開始有明顯的確立,如果這季度只是敘述這兩派的鬥爭,相信劇情會流於陳舊老套,但製作人巧妙地加入劇中人另一條沒有遇空難的劇情線,令觀眾很有興趣去知道究竟那段描述才是真實,我自己便曾經猜想是兩個並行宇宙,昨天的結局中,揭曉了原來那是往生世界,Jack 的亡父解釋因為 Jack 等人在生時因為那段他們覺得島上發生的,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歷,所以他們死後會連繫在一起。

我覺得這結果透出很無奈和哀傷的味道。劇中人除了極少數的如老夫老妻 Bernard 和 Rose ,Desmond 和 Penny 有可能在生時能一起之外,其他有情人都是陰陽相隔:Jack 和 Kate,Sawyer 和 Juliet,Hurley 和 Libby,Sayid 和 Shannon,Daniel 和 Charlotte,Charlie 和 Claire,甚至 Sun 和 Jin 臨死前只有短暫共聚,他們都要在往生世界,幾經努力才可再一起。這些有緣無份的命運弄人,總是令我心傷。若果沒有了這段往生的情節,整個劇可能只算故弄玄虛,但現在卻給留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地方。這結局亦很有佛教輪迴的味道:今生相遇,說不定是前生有未了緣。

同樣是結局,我覺得《迷》比《英雄 Heroes》好很多。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遲了搶買鹽...

什麼,海洋被放射物污染,鹽也因此會被污染?
鹽含有碘質,所以買來做抗輻射替代品?

哎呀,遲了一步,給人搶清光了。市民真是先知先覺...

什麼,要食幾公斤鹽才等於一粒碘片?怪不得那些人要買那麼多,不過恐怕如此份量,市民應該還未買足夠,而且,以後不用煮飯了,食鹽都食到滯。

以前只見食品以「低鹽」作為招徠,但相信不久,市面會開始有「高鹽」食品,人人爭相搶購,「低鹽」在市場上消失...

唔,海水受污染,那海魚、海產那可倖免?想必下一步必定是搶購、囤積罐頭魚了,還有多買新鮮海魚,放有在浴缸裡養著,以後慢慢吃。

......

中國人,搞下 gag  等全世界有得笑下之嘛,不是認真的吧?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看學校欺凌片段有感

從網站看到一段發生在澳洲的學生欺凌片段,據報導,片中忍無可忍下反抗的少年已成為網上英雄。

根據報導,那首先被挑釁名為 Casey Heynes 的學生,已受了多年欺凌,今次可能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爆發出來。兩名涉事學生,都被停課 4 日。

看片後,我有以下感想:

  • 社會上有很多人喜歡欺負他人,學校裡也有。
  • 欺負他人者,不一定比他人強,只是比他人不守規、不守法。當遇到反擊,被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時,他們很可能不堪一擊。正如很多好勇鬥狠的不良青少年,都是不學無術的蠢懶人,當然不懂得搏擊、用力之道。
  • 學校,如果不能有效地作為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品德的地方,可以是變成摧毀學生身心,令學生留下終生痛苦記憶的地方,作為家長須留意,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是否要另覓校風純樸的學校。

p.s. 曾嘗試加入相關 YouTube 視頻,但相信不少有關事件的相關視頻因為抵觸了某些 YouTube 的條款(?),所以很快被移除。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到 YouTube 網站尋一下 Casey Heynes 吧!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是豁達還是阿Q

被佔便宜或不公平對待,如果對自己說不要緊,不放到心上,究竟算是豁達,抑還是阿Q?應該經常把被「虧待」放在心頭,用盡方法去討回公道嗎?若果經常被「虧待」,會否令自己心中太多「石頭」,難以開懷,終日鬱鬱寡歡?

香港人好像總覺得自己被虧待,很多政客、電台節目主持人、報章雜誌,經常告訴市民被不公平對待,令到市民終日忿忿不平,對市民究竟是利是弊?

世界究竟有沒有絕對公平呢?如果沒有,不斷地用盡心力去追尋公平,會否徒勞無功,只是令自己不得快樂?

究竟,是豁達或是阿Q,可以如何界定?

我覺得被人佔小便宜,算是「豪俾佢」吧。當然,什麼是「小」,可以「豪」多少,是人人不同。「豪」得起,也算是一份福氣。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日本 8.9 級地震

日本今天下午當地時間大約 2 時 46 分(香港 1 時 46 分)發生 8.9 級強烈地震,並引發 10 米高海嘯。

Yahoo! 相關網頁報導

從電視見到的景象很駭人。無邊際長長的巨浪湧著輪船、無數的雜物、車輛不斷地向前衝,感覺海浪好像前進得不很快,但當對比路上的汽車的大小和逃跑速度,可以知道那巨浪的可怕速度和破壞力,並不忍卒睹那些無路可逃的車輛的可怕命運。

沿海無數的房屋被巨浪沖毀、浸沒、甚至整個仙台機場被淹沒,可以預計死傷會很嚴重。

人力和大自然力量相比,真的是很渺小。人類實在應守望相助。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妮妲莉寶雯快 30 歲了

今年在剛結束了的奧斯卡金像獎,妮妲莉寶雯憑《黑天鵝 Black Swan》大熱勝出,奪得最佳女主角獎。

在一些評論中,聽到說妮妲莉寶雯今年已經 30 歲,令我頗為意外,我的感覺總覺得她只是個少女。(其實她是 81 年 6 月出生,所以現在是 29 歲半吧。)

她在《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The Professional》的表現在我腦海中仍然記憶猶新,不知不覺間她已從小女孩變成 30 歲快為人母。

時光飛逝,人愈大時間真的過得愈快...

p.s. 這幾天避開了聽、看香港新聞,心情輕鬆了,時間亦多了,感覺不錯。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悲從中來

剛從新聞聽到財爺決定 18 歲以上香港人每人派 6 千元。

很明顯,財爺是向「民意」屈服。「民意」是否理性、公平、有遠見,我很懷疑。

經濟差時派錢,可以說是雪中送炭,現在的環境比沙士、金融海嘯時好,為什麼當時不派,現在反而派?經濟好時派,難到將來經濟差時可以不派麼?那派錢是否將成為定例?

對於有錢人,6 千元只是一餐飯;對於中產,6 千元只是一部手機;對於窮人,6 千元卻是幾個月的食用,與其人人派 6 千,是否把錢針對性地照顧有需要人士更用得其所?(雖然,我覺得政府對於照顧窮困人士、家庭已算不錯。)

資本主義社會,本來是市場去決定價值,要賺取更多的收入去改善自己生活,應該是增值自己,怎麼香港變了去迫政府派錢?

另外,香港好像大部分人都沒有儲蓄,如果有的話,政府將 6000 元儲入強積金戶口,有儲蓄的人可以相應減少 6000 元積蓄,從戶口提取現款即時使用,所以,那些說「有得睇冇得駛」的,相信很多是沒有儲蓄的人。沒有儲蓄的人,不一定是窮人,很多人有錢買乜 phone 物 phone、乜 pad 物 pad ,但卻不願儲蓄,為將來打算。當然,對他們來說,既然將來有政府照顧,現在有錢當然是用到盡。

可預見,香港會繼續爭吵不斷,議員、市民會動輒以遊行和暴力去迫政府就範。如此境況,香港的發展恐怕會落後於世界的其他地方。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什麼是公平?

什麼是公平?

記得很多很多年前,廉政公署有一個只播了很短時期的廣告,大約是說:「不是人人都賺到同樣的收入,就是公平;是你有100分才能,可以賺到 100 分回報,那才是公平。」這真的對嗎?

大自然弱肉強食,公平麼?

人類「文明」社會,保護缺乏求生能力者,用有能力者的資源去支援弱者,是否公平?是否違反自然?會否令弱者甘於保持現況,不思進步?「弱者」可以從「強者」得到資源,其實誰是「弱者」,誰是「強者」?會否令整體社會的發展停滯不前?

什麼是溺愛?明明是少許苦楚,卻說自己正處於水深火熱,救助他,是否溺愛?長期和愈來愈多的救助,會否令他失去自救的動力和能力?會否令他只懂求救,不懂自救?會否害了他?

做「好人」是否應該有限度?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9 種不會變壞的食物

看了 Yahoo! US 題為《Forever foods: 9 cooking staples that can outlast you (譯:永恆的食物︰9 種比你更長壽的食材)》,內容介紹了正常情況下不會變壞的食物,包括︰

  1. Sugar 糖
  2. Pure Vanilla Extract 純雲呢拿(香草)提取物
  3. Rice 米
  4. Corn starch 粟粉
  5. Honey 蜜糖
  6. Salt 鹽
  7. Corn syrup 粟膠
  8. Maple syrup 楓糖漿
  9. Distilled white vinegar 白醋

香港因為有食物到期日標籤法,所有預先包裝食物(包括以上食材)都有到期日或者最佳日期,其實不一定適用,以後不用把「過期」的白糖、鹽等拋棄。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求人、求己

就算風再大、雨再狂,我還挺得住腰板,不用扶持,何況現在只是微風細雨?

與其求人,不如求己。

環看四周,竟看不見有其他人。

可悲。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讀余大狀「假如我是這位中大碩士失業漢」後感

這兩天傳媒、論政節目對一位名為 Andy 的碩士失業生爭相報導,對其身懷高學歷,見工 200 多份全都失敗的遭遇很感興趣。Andy 的遭遇真是奇特,不過觀看幾個傳媒的報導,多是覺得是 Andy 自己的表現、生活態度造成,縱使對其同情,但感覺困境是他自己的責任。

余若薇亦對事件作出評論。我對她所言大部份贊同,唯獨是最後一段,我有保留。她說︰「Andy是一個人辦,叫議員和官員反省,是一個怎樣的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下一代。」

我覺得 Andy 是個別例子,不能就此把他個人問題拉扯到教育制度上。余若薇這論點,是否正給一個藉口給 Andy,說這不是他自己的錯,是教育制度、社會的錯?香港的教育制度有些地方未如理想,社會文化鼓勵功利主義、推諉他人,但單憑這些,並不定造成如 Andy 般高不成低不就、怨天尤人的學生。Andy 的事例曝光後,不見得有很多其他同類形個案出現啊,邏輯上不能推論出是教育制度造成。

很多時當有一些社會問題發生時,有些議員總會把問題拉扯到政府政策上,完全不考慮事件真的是有代表性抑或只是單一性。從好那方面看可說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通常只見到「假設」那一部份,跟著利用「假設」去鞭撻政府的多,求證事實的少。

那 Andy 如果真的不甘於「窮困」的,定有很多其他工作可做。不說什麼,以他中大碩士畢業,替中學生補習,每月賺取過萬元收入應該沒有難度。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八達通,我喜歡用!

報導,消委會過去兩年收到112宗有關八達通卡投訴,涉及扣錯錢、不滿處理失卡手法、不能使用轉乘優惠等。

我自己有使用八達通自動增值,到接受八達通付款的店舖,必定以八達通付款,因為可免卻數銀紙和交收碎銀的麻煩。

據報,消委會指如果遺失了八達通,最高損失可達一千元。以我每次自動增值 250 元來說,我估算最多會損失 750 元。究竟這損失 750 元的危險對比日常金錢交收的方便是否值得,當然是對每個人也不同。我自問很少(touch wood, 從未)遺失銀包,所以我覺得遺失八達通導致損失的可能性很低。其實,如果真的遺失銀包,就算沒有自動增值八達通,現款、信用卡導致的損失,相信也不少。而且,當有自動增值八達通之後和信用卡之後,需要帶的鈔票金額是大大的減少。

對於八達通收錯錢,我相信是人為步驟上導致的可能性最高。例如報導中的拍 3 次卡,除非是機件故障,否則收銀員必需也錯誤地指示收 3 次該金額才會發生。機器出錯的情況,相對比人手去數錢、找錢時少。而且,若發覺出錯,有機會之後追討錯收的款項,好像之前發生的港鐵收錯錢事件。

我未曾因為發生問題去接觸八達通公司,所以不知道他們的客戶服務、遺失處理有多差勁,若果有朝一日發生,我不知會否因而停止使用。不過,現在我仍然很愉快地使用它。當其他人花時間在收銀機前數錢、等候簽信用卡時,我可以(自以為)很瀟灑地「嘟」一聲完成交易。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營養標籤

香港寬頻 bbTV 報導有調查指 9 成香港人不會在購買預先包裝食物前,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明白標籤的意思。

香港寬頻的記者以罐裝可樂的標示為例,指每罐只含 139 卡路里,等於每天建議卡路里攝取量的七分之一,給消費者的感覺是每天飲一、兩罐也對健康無礙。不過,在報導中沒有指出可樂這標示不妥之處。

政府訂立營養標籤的法例是正確的,但相關的營養資料的意義,政府可像真的沒有很簡易及方便的介紹,令市民可以善用資料。

我自己屬於會看營養標籤那一成香港人。我對於這法例很是喜愛。我不但看,更嘗試了解標籤內容的意思。例如在報導中提及的單位「卡路里 cal.」,其實是等於「千卡路里 kcal.」。

一罐可樂只含大約七分一成人每天的能量攝取是沒有說謊,其實問題是這 139 卡路里差不多全都是來自糖份,大約等於 40 g 糖份,即是 10 茶匙糖!而一般的健康建議,每日的糖份攝取量,不應超過 12 茶匙、即 48 g!所以如果喝了一罐可樂,加上其他含糖份的飲品、食物,糖份很容易便超標!如果喝多過一罐可樂,當然立刻爆標!

很多看似健康的飲品,糖份的含量都偏高。雖然我不會對那些可口但高糖的飲品戒絕,但會節制。

另外,很多食物都含高份量的鹽份。一罐小的方罐長城牌火腿豬肉(淨重 198g)的含 鹽量已超過建議每天攝取量上限的 2000mg !

隨了這些 1 加 7 營養資料外,食物成份亦很有用,你會發覺很多看似健康、天然的食物,其實含有很多防腐劑、人造色素、人造味道。以下這外國進行的調查便報導了很多看似以藍莓造成的食物,原來一點藍莓也沒有︰



所以,食物成份與營養成份,我一定看清楚。你呢?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現代人的思考時間

早前在乘搭升降機時,同行有一青年,雙手拿著手提電子遊戲機,非常專注地「打機」。當然,現代的「城市人」,不單是青少年,連很多成年人都是機不離手。在街上邊行邊用、玩這些電子設備的人絕不罕見。早陣子,美國有一女子因為邊行邊打短訊以至跌入噴水池中,閉路電視所拍得片段被放上互聯網,成為訕笑對像。

那些人好像要令自己一刻也不能空閒,究竟是令自己的生活、人生「充實」了,抑或是空虛了?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恐怕現代人再「沒有時間」去自我反省了。

時間寶貴,但不要為「盡用」而用盡每分每秒,留點時間思考、安排一下自己的人生吧!



政府 WiFi 通

明報進行了關於政府所提供的免費無線上網服務 WiFi 通的調查,結論是︰「效果未如理想,下載速度較餐廳、咖啡店提供的免費Wi-Fi慢一半,有使用者指服務推出以來沒有明顯改善,部分場地的覆蓋率欠佳,以耗資巨額公帑來說難言值回票價」。

根據報導內容,我認為明報記者所做的所謂測試,未必公平、科學。上網速度和用戶數目有關係,報導並未報導記者進行測試時,場地有的用戶人數。另外,使用 WiFi 的地點和發射器的距離和有否障礙物,亦很有影響,報導中作為測試的政府場地中央圖書館和維多利亞公園地方廣大,未知所選作為測試的地點是否合理。

其實,Y5Zone 不是慈善機構,所謂「免費 WiFi」,只是用戶不用付費,所在場地如麥當勞、星巴克等可能要付款,又或者是其他 Y5Zone 付款 WiFi 用戶,間接資助了這「免費」服務。商營服務優於政府的免費服務,可說是順理成章。

所以,報導中把政府 WiFi 通和商營服務提供者 Y5Zone 作的「測試」,不是 apple to apple 的比較。

而且,比速度快、慢多少也沒意思,只要足夠一般用戶的要求便可。我自己曾在中央圖書館和青衣體育館使用政府 WiFi 通瀏覽網頁,感覺不錯。

我不知道(報導說的)用「億元」去提供的 WiFi 通服務是否「物有所值」,不過我從明報這報導也不見得証明了「物非所值」,看看什麼時候審計署去進行較公平、客觀、科學和專業的評估吧!

最後,隨著愈來愈普及的 WiFi 上網功能的電子產品,希望政府能擴大 WiFi 通的覆蓋,不要因被批評而希望「少做少錯」,裹足不前。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恭喜恭喜



靈兔放屁,吐氣揚眉!
恭喜!恭喜!

p.s. 怎麼 Yahoo! Blog 只接受 JPEG format,不接受其他如 GIF 等圖片 format?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貨不對辦可告訛騙

近來網上團購愈來愈流行,團購網站愈來愈多。有報導指現在欠缺監管,「團主」的法律責任未能釐清。報導中引述法律觀點,說如果法例上能夠界定「團主」等同代理的話,那當發生貨不對辦或「走數」時,可控告「團主」訛騙,罪名成立最高可被罰款 7 萬元和入獄 14 年。

哼,有興趣知道這針對貨品、服務代理的法例,可否用到 The Icon 的代理中原地產身上?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有多少 80 後?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按年齡組別及性別劃分的人口」統計︰

如果「80 後」指 1980 年之後出生的香港人,那大約是 30 歲和年紀更小的人。根據統計數字,2010 年是 29 歲或以下的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 32%,即多於三乘人,二百二十七萬多人。

如果「80 後」指 1980 至 1989 年出生,即 2010年是 21 至 30 歲 的香港人。根據同一統計表,參考 20 – 24 歲 和 25 – 29 歲的兩個組別,大約佔總人口的 14%,差不多一百萬人。

究竟自稱「80後」搞政治,不滿香港現況的那些人,真正代表了多少 80 後的香港人呢?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何鴻燊家族爭產

這兩天,賭王何鴻燊的資產分配,被廣為報導,成為傳媒和普羅市民的談論焦點。

從電視所見,
何鴻燊說話時神情相當呆滯,未有對任何問題或事情表現出即時意見、反應。

我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街外人,當然不知道
何鴻燊現時的身體、思想狀況,但從翻來覆去的事情發展和何鴻燊電視上的表現,我懷疑何鴻燊現時未必能理性、有邏輯地思考,只能依照身邊的人的指示、引導去做。所以,當何鴻燊在二、三房家中時,會做出對二、三房有利的事,在四房家裡事,又會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對二、三房極不滿。真相是否如此,我和其他局外人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不過,肯定的,
何鴻燊的四房太太和子女並不和諧,甚至關係相當差。何鴻燊如果是仍有清晰思考,肯定會心煩、憤怒、傷心。步入人生最後階段,不能得到安寧,不知何鴻燊會否後悔自己太太、財產太多?

事件已發展成為對簿公堂,不知最後贏家是誰。根據財經資訊公司褔布斯的資料,何
鴻燊的身家約有 31 億美元,即大約 240 億港元。如果四房平分,每房都有 60 億港元的資產,就算以一個月入 10 萬元的高收入人士計算,那是要做 5 千年才賺到的收入!不明白為何四房人為什麼不甘於分享各 60 億的巨大財富?

當然,清官難審家庭事,其中的恩怨情仇、誰對誰錯外人不會知道,說不上應該支持誰。事不關己,又當另一實況劇看吧!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自殺襲擊的恐怖份子,又蠢又自私

俄羅斯莫斯科最繁忙的多莫杰多沃(Domodedovo)機場,昨晚發生自殺式恐怖炸彈襲擊,造成至少31死130人受傷。(詳情見相關報導

見到恐怖襲擊,總令我很氣憤,對於那些發動自殺式襲擊的人,更是覺得他們蠢到極點。

據聞有些伊斯蘭激進組織,對那些執行自殺式襲擊的人,說他們死後會到天堂,並會得到 72 個處女。信這些的人,是蠢到極點。如果真有天堂,有上帝、亞拉,自殺式恐怖襲擊殺害了無辜,破碎了很多家庭,上帝、亞拉怎會賞賜那行兇者?

我時常想像,當恐怖襲擊發生後,當行兇者「升天」的時侯,不要忘了其他上十、上百、上千的受害者在同一時間和地方同時「升天」,可以想像當然會圍毆那行兇者,把他狠狠揍扁,連佢阿媽同佢阿拉都唔認得佢。

縱使行兇者有悲慘不公平的經歷,有「偉大」的目的,用無辜的其他人生命去表達自己,絕對是自私。

可惜,這世界上,又蠢又自私的人實在太多了...


樓價全球最難負擔?

「香港樓價貴」是事實,但說是「全球最難負擔」,我很懷疑,起碼這次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 就全球城市樓市負擔比率作出的一項調查作出的結論,頗有偏差。

Demographia 每年都根據世界一些地方的人民收入中位數和當地樓價中位數,計算出樓市可負擔情況比率,今年首次加入香港。從 Demographia 的網站,看了一下那報告,覺得這報告沒有很大的可讀性,數字的代表性也很有限。

這報告所計算的所謂「世界」城市、市場,只包括以下地方︰澳洲、加拿大、香港、愛爾蘭、新西蘭、英國和美國,其他地方如歐洲、中國大陸、中東、印度、新加坡、日本等等,全不包括。所以,說香港是「世界」第一,未必是事實。

另外,以入息和樓價中位數去計算「負擔比率」,亦不適用於香港。香港有公屋和居屋的資助樓宇,所以最低收入的一群並不需要支付市值居所。根據房屋委員會的網頁,香港有 200 萬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而經濟日報對這報告的評論報導中,根據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的資料,本港約一半人居於公屋及居屋。這報告沒有對香港這特殊情況,把比率計算和排名作合適調整。所以香港這「世界第一」排命,並不「實至名歸」。

不過,「香港的樓價全世界最貴」這很 sexy 、有新聞性的題目,當然為各傳媒和論政節目、團體大加利用,報告有多少真實和客觀性,沒有很多人有興趣知。經濟日報的報導的標題「港樓價貴絕全球 最難負擔」雖然一樣單方面,內容尚有對報告的客觀質疑、相反分析;反觀蘋果日報的報導,當然是不會這樣客觀,對「香港樓價全球最難負擔」這信息照單全收。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申亞的邏輯

電台正在播放城市論壇關於申辦亞運會失敗的反思。

我覺得政府在今次申亞失敗,是很多方面的錯誤。最基本的,是不能令市民看到成本效益。60億辦亞運,根本帶不到「60億」的利益給香港市民,那如何可得到民意支持?亞運會根本不為香港(或世界其他地方)人的重視。廣州亞運,電視上的報導根本不多,之前的其他地方舉行的亞運會的報導更少。香港身為亞運會參與地方尚且如此,世界其他國家的報導肯定更絕無僅有。所以,說亞運會能提高地區形象,恐怕是自我欺騙。

說亞運可帶動市民對運動的愛好,也是「想當然」矣。香港舉辦了東亞運,市民對運動的愛好不見到任何提升,也不曾聽聞任何曾經主辦亞運、甚至奧運的地方,會因此而體育風氣大盛。所以,把「市民參與體育」與「申亞」拉在一起,看似順理成章、冠冕堂皇,實則並不合理。政府自己把這假「因果」作為申亞理由,是自己難為自己。

要市民支持申辦國際大賽,應申辦最高規格的,那些香港市民真的有興趣的,例如世界盃足球、奧運會。另外,不應說推動「市民參與體育」,應該從推動經濟利益方面去遊說市民,例如創造就業機會,門票、旅遊收益等。當然,以香港彈丸之地、有限的資源,申辦成功的機會根本渺茫。

今次正、反雙方圍繞「市民參與體育」去「討論」了半年,是浪費時間,根本不是針對市民所最關心的地方。總之,主辦亞運會否推動市民參與體育, who cares?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現實鬧劇:千萬新豪宅猶如爛貨倉

西半山(以為)豪宅 The Icon ,買家朱小姐以近1000萬元購入1個單位,付清尾數收樓,才發現單位有大部分設備完全未安裝,猶如一個「爛貨倉」。


(上圖連結自雅虎轉載明報相關報導)

見到報導所描述,令我不禁失笑:

  • 兩房變一房
  • 開放式廚房未整好
  • 爐具、各樣電器亦無
  • 代理更表示廚房是送的
  • 廚房門明顯是較正常細,一個普通成年人要側身才能穿過

發展商竟然敢如此交樓,有膽色!(不過,奇怪的是,發展商榮豐國際今天的股價竟然沒有下跌,還上升了 1.13%,怪不得他們不理商譽了。可能「投資者」認為如此營商之道定必大賺矣。)

這種收買家 1000 萬元,給一間如此「騎呢」的樓,以為只會在搞笑電影才出現的情節,那知現實香港竟然會發生!

我覺得這裡明顯有消費者受害。如果說現行法律未能檢控,我有懷疑。雖然未能以售樓書和合約的不符去控告發展商,應嘗試以其他罪名嘗試。例如商業欺詐、貨品與描述不符、貨品並不安全...。正如以前美國以稅務問題去監禁黑幫大佬卡邦、陳冠希事件以版權去阻止相片去被傳閱。

打擊奸商,也要 creative 一點!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可怕的政治抹黑

美國上周六,發生了可怕的槍擊事件,民主黨眾議員吉福茲(Gabrielle Giffords)在政治集會上,被近距離開槍擊中頭部,子彈貫穿腦部危殆,另有6人中槍身亡,12人受傷,兇手當場被捕。

在一篇相關報導中,「負責偵查槍案的皮馬縣警長杜普尼克(Clarence Dupnik)昨便痛批那些『靠煽動美國群眾為業』的人,說:『憤怒、仇恨、偏執在美國逐漸失控。很不幸,亞利桑那成為偏見的中心。有理由相信,疑兇有精神問題,精神不穩的人,可能特別容易受到煽動。』」

有些政客、傳媒借「言論自由」,對政治、公眾人物肆意抹黑,說成人民公敵。這些搧風點火、利用群眾打擊他人的人,我覺得不單在美國有,在香港也有。希望香港市民能想一想,傳媒所說是否客觀,政客所呼籲的是否合理,不要被人利用。

最後,希望類似事件,不會在香港也發生。



(上圖連結自 Yahoo! US 相關報導,上周六事發後攝於被槍擊議員吉福茲的辦事處外。)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食吞拿魚王,人性之貪

昨天,香港壽司店夥同日本壽司店,再次以天價逾三百萬港元,投得有「日本一」之稱重達三百四十二公斤的藍鰭吞拿魚王。這新聞不單在香港廣為報導,甚至成為國際新聞

雖然,有很多人都對這瀕危物種藍鰭吞拿魚被獵殺及拍賣感到很難過和氣憤,但亦有很多人繼續願意付高價去吃吞拿魚。

其實,所謂「美味」,是「物以罕為貴」罷了。只因那味道不易嚐得到,才會覺得是美食。市井智慧︰「老婆是人家的靚」,正是同一道理。

當然,除了因為「貪新鮮」之外,亦有不少人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喜歡揮霍金錢,吞拿魚究竟好不好吃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價錢別人負擔不起,那便顯出自己很富貴。這是「貪威」。

今次被高調拍賣的魚王,專家估計可能有 20 歲。很多人覺得不應該捕獵這「年長」的魚。但是,其實為害最大的,不是捕獵大的魚,反而是捕獵那些未成年,未有機會繁衍的魚。所以,若果要讓某種動物不至滅絕,應該禁止捕獵那些小的,只可捕獵那些大的、年長的。

若果將來藍鰭吞拿魚真的絕種,當然可惜,但我覺得最諷刺的是,令吞拿魚絕種的人,正是那些「喜歡」吃吞拿魚的人;努力令吞拿魚能繁衍的人,反而是不吃、反對吃吞拿魚的人。換個話說,努力拯救吞拿魚的人,是將來最不受直接影響的人。所以,將來吞拿魚真的絕種,那些再嘗不到那「美食」、很懷念那「美食」的人只好怪自己吧!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我看 Facebook 的商業價值

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對社交網站 Facebook 的估值為500億美元 ,而高盛亦與來自俄羅斯的投資機構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合共向 Facebook 注資5億美元。按高盛這估值,Facebook 的價值已超越 Yahoo! 和 eBay。

由於 Facebook 並沒有上市,它的實際盈利資料外人無法得知。所以,究竟 Facebook 的價值其實應是多少,高盛估計的 500 億美元是保守抑或過多,沒有人說得準。

Facebook 憑著它 5 億用戶群,肯定是有其無與倫比的接觸面。但是,我覺得它的營利能力,未必及得上以搜尋器為主業的 Google 。Facebook 是作為社交網絡軟件,很多用戶對使用其間的資料保密性很敏感。所以,縱使 Facebook 擁有龐大的用戶群,我恐怕 Facebook 從中可以進行的 Data Mining (即資料搜集及分析)很受限制,要為商戶對用戶進行針對性、主動的產品推銷,恐怕也不可能。所以,Facebook 如果不能找到一個有效利用它的客戶群的營利模式,它最終可能淪為一個純粹提供賣廣告地方的網站,這形式的銷售效率之低,和 Google 搜尋結果針對性的銷售,是差了一大截。

所以,Facebook 的價值超越 Yahoo! 我覺得也有可能,但我不覺得它的價值可超越 Google。當然,Facebook 正積極進行其他業務的發展和收購,可能它能在其他方面增加它的價值。

且看看我這對 Facebook 進行的「常識」分析方法,將來是否準確。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悼念司徒華

華叔司徙華於今天下午病逝。

華叔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民主追求者,是一個擇善固執的有識之士。

見到報導長毛的說話,實在令人討厭。

報導說華叔去得安詳,還算令人安慰。